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重庆市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评价研究_正辐射效应指数-论文网

时间:2014-01-22  作者:郭英
(1)

A=(2)

式中,Dr为断裂点到备选城市r的距离,Drp为r、p两备选城市间的距离;A表示备选城市r对p的强辐射指数。若A>0.5,表示备选城市r对备选城市p存在正辐射效应,即断裂点离城市r的距离大于离城市p的距离;若A=0.5,表示备选城市r对备选城市p辐射效应相当;若A,表示备选城市r对备选城市p存在负辐射效应。

文章通过计算正辐射效应指数评价省域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标准是:先看备选城市对其相邻城市(即备选城市的强吸引区域所在城市)的正辐射效应指数个数,个数越多辐射范围越广。若正辐射效应指数个数相同时则比较其取值,取值大的城市比取值小的城市更具备成为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能力。

表3-3.2008年重庆市各备选区县正辐射效应指数最大值及个数

1小时经济圈”

其他区县

正辐射效应指数

渝东北翼

区县

正辐射效应指数

渝东南翼

区县

正辐射效应指数

Max

N

Max

N

Max

N

涪陵

0.6473

4

万州

0.6811

5

黔江

0.6386

3

长寿

0.6302

3

梁平

——

0

武隆

0.5493

1

江津

0.5396

2

丰都

0.5382

2

石柱

0.5354

1

合川

0.5942

2

垫江

0.5469

3

秀山

0.5472

1

永川

0.5797

6

忠县

0.5670

3

酉阳

——

0

南川

0.5797

1

开县

0.5386

1

彭水

0.5472

1

綦江

0.5320

2

云阳

0.5152

1

潼南

——

0

奉节

0.6692

2

铜梁

0.5691

2

巫山

0.5902

1

大足

0.5666

2

巫溪

——

0

荣昌

——

0

璧山

0.5163

1

(三)评价分析

从表3-3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依据重庆市经济发展“一圈两翼”的区域特征和本文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选择标准,在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两大区域中万州和黔江毫无疑问的成为这两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在“1小时经济圈”中除开主城之外的区域经济中心则应该是永川、涪陵、长寿和合川。因此,经过研究发现目前,重庆市实际意义上的六大次级区域经济中心应分别是:万州、黔江、永川、涪陵、长寿、合川。这与重庆市政府在2006年年底(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提法中有稍许不同。

图3-1.重庆市六大次级区域经济中心重新排列

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重庆市政府2007年开始建设的六大区域经济中心中江津已不再适合做区域经济中心,长寿已经超越江津发展成为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其他五大区域经济中心确实实至名归。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重庆市主城区经济“外溢效应”的迅速蔓延和城市交通(绕城高速、三环高速等)的建设,江津区由于距离主城太近的缘故已经逐步融入主城,对周边区县发挥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用逐渐减弱,难以承担起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重任。而长寿区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周边区县的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陡增,其在区域范围内所起到的区域集聚和辐射作用已经超越江津,这与重庆市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是符合的。

四、选择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议

从对重庆市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次级区域经济中心除了重视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周边区县发挥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能够拉动周围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在某一范围内选择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挑选城市

各省市在选取其自身范围内的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时,要既要注重备选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和社会发展能力,即我们所说的综合实力,而更重要的是选择和标准是要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备选城市的区域辐射能力。即使城市本身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再强,若是对其所在的周边区域起不到良好的区域带动作用,或是在其强吸引区域中不存在正辐射效应指数,本文建议不要将该城市选为次级区域经济中心。

(二)更关注城市的社会服务综合能力

以往在选择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时最大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经济发展实力,而忽略或是低估了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或是未来,备选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区域辐射作用。因此省市在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时应该加重社会服务能力这一考核指标的权重。

(三)统筹各大区域协调发展

省域范围内选择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时,要兼顾公平和效益,统筹省市内各大片区的经济发展。次级区域经济中心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要引领一方经济发展,支撑一方经济建设,而不是单纯的发展自己。因此在选择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时,除了省内的经济增长极之外的各个片区最好都要能有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而不是将几个中心放在一个片区而忽略某些片区。这样选择出来的次级区域经济中心才能和省域内的经济增长极一起联合发展,盘活整个省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Friedmann J.A generalized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In : Hansen NM (eds) 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ree Press,1972,(8):24.
2 Grafton D J. Small-scale Growth Cebtres in Rumote Region: The Case of Alpine. Switerl and Applied Geography,1984,17.
3 Gunnar Myrdal.Rich Lands and Poor:the Road to World Prosperity .New York : Harper &Brothers,l957,83-90.
4 J.Boudeville .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10):44.
5 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p.1.
6 白彦壮.增长极理论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 曹佳.成渝经济区中次级经济中心的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8 陈敦,牛婧.给长三角城市群插上腾飞翅膀——区域次中心城市作用及发展新思考[J].经济论坛,2004,(7):20-22.
9 代学珍.河北省区域开发增长极系统的确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4):
10 邓清华,朱挢.重庆经济发展与次中心城市培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5-11.
11 国家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2(52):2-13.
12 郭震洪,李云娥.从增长极理论探讨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6(8):68-70.
13 高丽娜.泛长三角核心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半径的界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3)
14 冯德显,贾晶,巧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3):266-272.
15 韩延玲.基于组合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研究—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28
16 胡伟平.广东地级市中心城市主成分聚类分析[J].热带地理,1994,14(4):306-31.
17 符小洪,黄民生.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2,
18 李博,贾志永,靳取.桂林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范围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
19 李锦章,初玉岗,周志斌.次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发展[J].汉江论坛,2003, (2):5-9.
20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1 孙继琼.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实证[J].经济地理,2006,26(6):957.
22 王心平,黄心文.省域中心城市的内涵与选择——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与区域,2002(3):
23 王丽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实证研究[D].河北大学,2006.
24 肖大鹏,郑毅.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02,23(116):119-120.
25 徐大图,武剑.区域经济中心的定位模型——环渤海地区增长极研究[J].天津大学学 报,1997,30(5):531-539.
26 叶依广,周蕾.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3):197-198.
27 杨勇,高汝熹,罗守贵.都市圈中心城市及其经济势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 4062-4063.
28 郑治伟,孟卫东.次级经济中心的选择与发展——以重庆直辖市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0,24(3):5-10.
29 资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增长极研究[D].湖南大学,200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_因子分析-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重庆市永川区“农家乐”现状与发展模式分析_发展对策-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