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1#泵站工艺图
Fig. 3 Process graph of 1# station
图4 4#泵站工艺图
Fig.4 Process graph of 4# station
4.3.3集水池及泵室
1#、2#雨水泵站功能相同隐蔽化设计,集水池内部分格相似,如图3所示,集水池外形尺寸13.0×9.0m,内部分两格,分别为主集水池和地下水集水池。地面雨水总管和大雨蓬雨水管在主集水池前端混合;地下水导排管接入独立分格的地下水集水池,由小水泵提升后再进入外侧主集水池。该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强降雨条件下,受到污染的地面雨水和高铁大雨蓬屋面雨水倒灌进入下沉广场的地下水导排系统,污染导排层,甚至堵塞地下水导排管道。地下水集水池设溢流口,地下水水位高时可溢流至主集水池内,水位低时通过III型小水泵提升后再由主集水池中I、II型水泵提升排放。
3#、4#雨水泵站功能相同,除满足基本的雨水排放功能外还需要为站区雨水回用系统提供水源水,故与1#、2#雨水泵站集水池内部布局不同,如图4所示,集水池外形尺寸16.8×9.0m,内部分三格,分别为主集水池、弃流水池和地下水集水池。地面雨水总管直接接入主集水池,大雨棚雨水管接入独立的弃流水池。弃流水池通往主集水池一侧设高、低位两个孔:低位孔安装闸门,暴雨初期,闸门打开,雨水直接由I、II型水泵提升排放,高位孔用于溢流。弃流水池靠近地下水集水池一侧开中位孔,安装堰门,通过调节堰门高度,控制大雨蓬雨水通往地下水集水池的溢流量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地下水导排管接入独立的地下水集水池,该集水池内水量同时由大雨蓬弃流后雨水补充。地下水集水池内设III型小水泵2台,1用1备,水泵出水管分2路,1路接至雨水回用系统,另1路接至主集水池,阀门控制,灵活调节。地下水集水池设溢流口,水位高时多余地下水可溢流至主集水池内以避免顶托下沉广场结构层。
4.3.4阀室
阀室内含水泵出水管、止回阀、闸阀、回水管等,设置于泵房室内地坪下方,集水池上部,设计最高水位之上,该设计充分利用了集水池的立体空间。
4.3.5回水管系统
在泵站排水总管上设三通接出D426×9回水管,末端设闸阀。在水泵定期测试时,开启回水管上的闸阀隐蔽化设计,形成内循环,利用集水池内贮存的雨水进行水泵的测试。
4.3.6排水总管系统
采用D820×12钢管压力排水形式,长度约500m,标高位于泵站管路系统之上;在泵站阀室内的排水总管末端设DN800蝶阀,便于泵站外排水总管检修。
4.3.7水泵检修
水泵采用潜水排污泵,泵站室内顶部安装电动葫芦,平时吊起检修;若需要检修水泵底座,在不下雨条件下,用临时泵排空集水池底部少量雨水即可,此时地面雨水管及大雨蓬雨水管均无雨水排入,地下水导排管接入地下水集水池,临时关闭III型水泵,主集水池内能够实现无水检修。
5 设计特点
1)从整体布局上通过优化空间设计,将泵站、匝道桥、下沉广场、道路等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土地的立体空间,实现了雨水泵站的“隐蔽化”。
2)从功能上,除实现雨水泵站基本的雨水提升排放外,还实现了地下水隔离、回用;大雨蓬屋面雨水初期弃流、末端利用等。
3)将下沉广场地下水导排系统收集的地下水直接提升至雨水回用系统,有效利用了地下水优质水源。
4)将高铁大雨蓬雨水“初期弃流”后通过泵站输送至雨水回用系统,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6 结语
目前,该雨水泵站正在施工中,将随着京沪高铁的正式开通而同步启用。它的设计、建造将为类似项目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泵站设计的“隐蔽化”尝试,充分利用了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通过整合不同的市政设施,实现类似大型市政项目设计、建设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冯成军,蒋岚岚,刘刚.无锡市CBD地下式污水泵站设计. 中国给水排水. 2010.26(24): 29~31.
[2]张培龙.上海华翔路地道雨水泵站设计.中国市政工程.2010.4(2):37~39.
[3]郑克白,孙敏生,彭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泵站设计.给水排水.2009.35(4):93~9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