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专业综合型实践是在完成课内实践基础上开设的,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主要包括企业会计综合实践、项目投资分析实践和ERP沙盘模拟实践三个模块。提高学生在会计不同岗位核算的技能和要求,从专业的角度提升分析问题,进而作出决策,提高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3)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学生除必须取得英语等级考试三级B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两个技能证书,还必须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至少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理财规划师三级证书中的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2、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开课之初进行的认知实习和最后一学期的综合毕业实践两个模块。
(1)认知实习。在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开课之初进行,时间一般为半天。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企业,企业是如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等获得感性认识。
(2)阶段式专业实习。根据课程体系及课程开设的进度,分段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短期的定岗实习。
(4)综合毕业实习。可与学生预就业同步进行,实践的内容有:顶岗实习,同时完成相关岗位的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专门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学生到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模式的运行条件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通过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共同跟踪行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参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使所有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聘请校外财务技术人员,建立企业财务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师资库,通过柔性管理措施提升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
(二)改变现行招聘用人机制。
新进教师要求应有三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课程单项型实践、课程综合型实践),专业综合型实践,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校外实践的课时与学分,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要制定严格的变更审批程序,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
2、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大纲体系;校企共同开发体现实际工作环节实训教材;编写各相关实践教学项目的实验指导书。加强综合毕业实习的安排与中期检查,与校外实习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指导学生按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如期完成论文答辩。
3、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软硬件的投入,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实现资源专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教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克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8).
3 刘树艳, 李 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7.5上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