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大量适合软件产业需求的IT人才已成为当今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以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为背景,从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主要模块和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对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论文关键词:软件产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主要模块
中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之一,要保持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大量培养适合软件产业需求的软件从业人员。目前,河南省有43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培养模式都强调应用,注重实践。实训基地是各学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近几年,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省内各软件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以河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实训教学为例,分析研究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王龙葛(1983_),女,汉族,河南省南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王倩(1984_),女,汉族,河南省唐河人,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
一、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依托,利用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将课堂教学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教学评价与人才培育相结合,建设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软件学院实训基地。
二、软件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和主要模块
根据软件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营造了仿真的企业化实训环境,建立以校内实训为中心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课程结构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体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训教育过程中,建立了相对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1)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中,达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实验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四个原则:①仿真的企业环境,②高技术含量,③开放性好,④通用性强。软件学院需要建立软件开发工程、软件测试工程和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技能培养基地组成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工具及环境与软件开发企业环境基本相同。校内实训中心实行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自选项目进行实训。
(2)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要实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先进型人才,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以下方法:一是和实训机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实训机构深造,对高素质学生进行专项培养;二是与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采用产学研结合、定向培养等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长期实习或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三是与学校周边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选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3)高水平的软件开发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注重实际应用,因此,软件学院的实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实践”的双强型素质。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各软件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可选择下列途径:一是安排实训机构对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高项目带队开发能力;二是可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一起
到企业实习,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理论有老师,实践找导师”;
三是聘请企业资深开发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项目开发;四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科研院所或高校继续深造。
(4)合理的实训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
实训教学既不能简单使用以课程为驱动的学校培养模式,也不能单纯应用以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一种以课程和项目并行,以项目带动课程的新模式(如图1所示)。课程结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我们对专业科目进行调整,以每学期的实训项目为主导重新设置相关课程。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每学期前六周由各专业课教师集中授课,第七、八、九周由各专业课教师带领进行课程实训,第十至十四周由各专业教师各带领一组学生进行学期项目实训;并且在最后一个学期分组开展企业综合实践实训。对课程实训项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统一的软件设计项目。对于学期实训项目,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安排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或子系统。在企业综合实践实训方面,让具有2—4个学期实训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在“高、真、开、通”的仿真企业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性软件开发项目实战训练,并由“双师型”或者企业的一线专家来指导,使学生有一种“学习如工作,实习如上岗”的心态,这种实训模式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开发的技术及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实战的机会,既避免了学校模式中授课周期过长,过分注重理论的缺点,又避免了企业模式中理论学习周期极短,对于新手来说容易遗漏核心技术的缺点,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实训的质量,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学期结束时一门课程一个实验的上机考核形式,使学生通过这种锻炼逐步熟悉企业化的项目开发流程,达到“毕业能就业,就业能适应”的目的。
为适应上述实训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我们需要采用“在固定中彰显灵活,以更新适应变化”的策略,教材编写以提炼基础为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