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照相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
|
|
3.1胶片的显影:显影作用的实质是用还原剂(显影剂)把曝光的溴化银还原成金属银,即把不可见的潜影变成可见的影象。影响胶片显影质量的因素包括:
3.1.1显影时间:一般正常显影时间控制在4~6分钟,过分延长显影时间,还原的金属银过多,影象黑度过大,同时,也使未曝光的溴化银起作用而增加灰雾,并使影象银粒变粗,从而降低底片的清晰度。显影时间过短,可导致底片黑度过低或底片反差过小。
3.1.2显影温度:显影液温度一般控制在18~20℃范围,温度过高不仅会使影象过黑,反差过大,灰雾增高,银粒变粗,并且由于胶片乳剂膜过于膨胀,在显影操作中容易划伤胶片。温度过低,会使底片黑度不足或反差过低。
3.1.3显影液的浓度:显影液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浓度变淡,其变淡程度与显影胶片的数量和黑度成正比。胶片经浓度变淡的显影液显影后,除了需延长显影时间外,所得影象的反差降低或黑度过低。
3.2胶片的停影:停影的作用是防止显影过度或反差不均,并可延长定影液的使用寿命。停影液最好用PH值为3~5的酸性溶液,也可用清水代替,时间约1分钟即可。
3.3胶片的定影:定影的作用就是将经过显影的胶片中未感光,也没有还原成金属银的卤化银溶解掉,使底片呈现透明状态,同时将经过显影的影象固定下来,便于观察和长期保存。论文检测。定影过程的操作须注意以下几点:
3.3.1定影液温度控制:定影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定影温度越高,定影速度越快,但乳剂吸水膨胀也越厉害,在操作中容易产生划伤和脱膜现象,而且温度若高于29℃时,定影液便开始分解和沉淀。因此定影液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16~24℃为宜,最好与显影液温度相近。
3.3.2定影的时间控制:定影所需的时间决定于卤化银的成分、晶体的大小、药膜的厚度、定影液的配方和温度。为了确保定影过程的圆满完成,必须适当地延长定影时间,这是为了使乳剂中大部分银的络合物扩散到定影液中,因为如果含银量太高,则银的络合物不容易被随后的水洗去除。为此,整个定影时间至少为达到底片透明所需时间的两倍,但在较新鲜的定影液中,定影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经常移动胶片,可以缩短定影时间。
3.3.3定影液的使用寿命:定影液常常要给以补充,为提高定影液的使用寿命,胶片显影后最好经过停影处理,以防止把显影液直接带入定影液中,降低其寿命。若将显影后的胶片直接置入定影液中,这时显影和定影同时进行,就会产生极微细的银粒所组成的两色灰雾,这种灰雾在反射光中呈黄绿色,而在透射光中呈粉红色。
3.4底片的水洗:水洗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影象的保存时间。水洗温度一般控制在16~22℃较好。低于16℃冲洗过程很缓慢,但水洗温度过高,虽然扩散作用快,可缩短水洗时间,但易于使底片膨胀而划伤,甚至脱膜。论文检测。
3.5底片的干燥:干燥加工的目的是排除底片乳剂膜中的大量水分而不影响影象。在开始干燥以前,最好先除去乳剂表面的水分,也可对底片进行润湿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底片产生水迹而影响观察。为此,将底片浸入洗涤剂水溶液中约30秒,使水均匀地从底片表面流下,既避免产生水迹又可缩短底片干燥时间。干燥方法可以采用自然风干也可使用烘干机快速干燥。
4其他
4.1焦距与灵敏度的关系比较复杂。提高焦距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提高焦距可以减小几何不清晰度,可以缩小工件沿射线方向的厚度变化,但却增加了散射线对胶片的作用时间,并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选用焦距时除应满足最小焦距要求外,至于采用的最大焦距应根据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必须指出,为采用较大焦距,用提高管电压的办法来弥补曝光时间的增加,这种作法是错误的,会严重降低灵敏度。
4.2简单而准确地评定射线照相影象质量,是实际射线照相工作的重要问题。现在采用像质计综合评定射线照相影象的质量,即以其影象的可识别性综合评定图象的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目前广泛使用的丝型像质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0] :
4.2.1从像质计得到的射线照相灵敏度值对射线照相技术因素的变化不够灵敏。
4.2.2同一级别技术,对不同透照厚度得到的相对灵敏度值不同。
70年代国外曾集中研究过这个问题,希望提出新的像质计设计形式。80年代以后,英国标准增加了双丝型像质计,用以测定图象的不清晰度。原西德标准曾提出了像质指数概念,即

式中d―图象中可识别的最小丝径尺寸mm
从此式得到的像质指数值也仅仅是丝的编号。至今,像质计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或形式上都未得到解决。
4.3使用的金属增感屏要与胶片紧密贴合,且表面要清洁,金属箔不应有折痕、破损和划伤,否则将在底片上造成假缺陷。
4.4曝光曲线是选择射线透照时曝光参数的依据,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完全依照曝光曲线选参数并不合理,也不现实,此时就要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底片灵敏度和工作效率。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仅把无损评价和材料的机械性能联系起来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与决定机械性能的微观因子相结合。论文检测。即需要建立能将无损评价、微观结构和破坏性实验联系起来的模型和数据分析系统。
参考文献:
1.孙万铃,潘炳勋,杨新荣,射线检验,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205―208
2.郑世才,射线检测技术发展的简要评述,无损检测,1996,18(1),1―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