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适用于公路路基土方的挖方段、填方段的压实及补强。(4)当土体表面含水量较大时,如果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易形成表面推移,上层20cm左右的土体与下部土体产生脱离现象。
关键词:路基,冲击碾压,施工工艺,注意事项
0.概述
冲击碾压是岩土工程压实技术的最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的大小半径产生位能落差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对土石材料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原理。免费论文网。目前以25KJ三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使用最多,其双轮静重12t,行驶最佳速度为12km/h,对地面产生集中冲击力200~250t,相当于1111~1543kPa。通过冲击式压实机的冲击碾压,能有效减少公路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大大改善因不均匀沉降而形成的道路病害,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和均匀性,对于保证道路的使用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许禹高速公路位于河南省许昌境内,所经地段为土质比较复杂。为了提高许禹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经施工单位、业主与设计院联合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分别对路基挖方段及填方亚粘土段、弱膨胀土段进行了冲击式压实机冲击碾压试验(至于其它土质,如:填石路基、粉砂土路基,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试验结果证明:用冲击式压实机冲击碾压路基,可显著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和均匀性,对于暴露地基或路基的内部缺陷、避免隐患、提高施工质量等具有显著的效果。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路路基土方的挖方段、填方段的压实及补强。
2.冲击碾压前的准备工作
2.1挖方段
2.1.1一般土质地段
按照《规范》开挖至高出路床顶面标高约15cm左右(可视土质情况或冲击碾压试验结果而定),并进行整平。
2.1.2膨胀土地段
按照《规范》开挖至高出路床换填底面标高约15cm左右,并进行整平。
2.2填方补强段
按照《规范》进行填筑,并按规定的压实度填至超出路床顶面标高约15cm左右(可视土质情况或冲击碾压试验结果而定)。
2.3填方段
填土的虚铺厚度宜控制在80~100cm,并用履带式推土机整平、稳压。
3.施工设备
每一个工作面配备2台25KJ冲击式压实机、2台装载机,每3~4个工作面配备1台平地机、1台推土机和1台洒水车。
4.施工工艺
4.1冲击式压实机冲击碾压施工工艺流程图
4.2注意事项
(1)、合理选用机型。目前国内生产的冲击压路机有12个厂家共20个型号,类别繁多,使用不当,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路堤、路床的检验性补压与填石、土石混填路堤的分层压实,经全国现有的工程实践证明,宜使用25KJ三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对水泥路面改建与土质路堤分层压实,宜使用25KJ五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免费论文网。
(2)、正确使用冲击碾压施工工艺。对于双轮冲击压路机应按通过两次为一遍,压实宽度4m为计算单元,并按前述的施工工艺作业。单轮冲击压路机以通过一次的轮宽为压实计算单位。
(3)、正确理解冲击碾压有较宽的含水量范围。由于冲击压路机具有高能量的压实功能,相当于超重型击实标准的击实功,达到重型压实度的含水量仅在小于最佳含水量范围内扩大,其大于最佳含水量的范围不会扩大。因此,含水量视土的塑性指数大小,宜控制稠度不小于1.1~1.2。否则厚80~100cm土层冲压会形成弹簧土,无法压实。
(4)、控制构造物的安全距离。冲击压路机的轮边与构造物应有1m的安全距离。桥涵构造物上填土厚度不少于2.5m。
4.3压实度测点布置
压实度测点的布置按《规范》要求进行,不必额外布点。
4.4压实度检测频率及方法
(1)检测频率可按《规范》确定。免费论文网。
(2)压实度的检测可以采用灌砂法或《规范》允许的其它方法。此外,为了考察冲击碾压效果,冲击碾压前后的干密度变化更为直观,故可以采用核子密实度仪对同一测点进行对比检测(测点应尽可能重合)。
5.施工总结
(1)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时,因机械的调头范围较大,应尽可能在路基形成较长的连续冲碾段后进行。不但可以提高冲碾效率,也可以避免因过多的“接头”而影响路基的整体均匀性。
(2)因冲击式压实机的冲击能量大,路表50cm的土体含水量对冲击碾压的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含水量过大时,容易形成弹簧、翻浆等,故需严格控制路表以下50cm内的含水量。
(3)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时,为了避免结构物遭到损坏,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严格控制冲击碾压的范围。建议:在距离结构物3~5m、暗涵顶面填土高度小于2m时,禁止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作业。明涵顶面不得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
(4)当土体表面含水量较大时,如果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易形成表面推移,上层20cm左右的土体与下部土体产生脱离现象。因此,雨后或表面含水量较大时,应采取晾晒或其它措施降低表面含水量,不宜直接用冲击式压实机进行冲击碾压作业。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