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城市路面的污染物质输移是目前城市水环境的一个主要威胁,很多研究者探讨了路面污染物输出的影响因素和输出机制,为了获得对路面污染输出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文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重构了实际的城市路面,定量投放路面灰尘,并使用降雨模拟器控制雨强。在4组雨强条件下共进行了16次冲刷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以下结论:1)实验中不透水路面径流系数变化范围在41.2-76.2%之间,且和雨强具有正相关关系。2)与冲刷前对比,冲刷后的路面物质粗化现象明显;将路面物质分成4个粒级组>300um,150-300um,48-300um,,其中,粒级组物质在冲刷后所占比重较冲刷前明显降低,遭受较大损失。而前三个粒级组在雨后所占比重则有所升高,表现出相同的冲刷特征。3)实验同时揭示:由于沉积作用的影响,路面输出量可能不会因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反,由于沉积作用的加强路面输出量反而减小。4)降雨冲刷中的前3分钟往往是路面灰尘输出峰值出现的时段,同时也是大部分污染物集中输出的主要时段,灰尘及其携带污染物输出量可能占到整个路面存有量的50%以上。
论文关键词:雨强,路面冲刷特征,污染物输出,初始冲刷
前言
城市路面灰尘中积聚了相当数量的有机物、氮磷物质,、重金属、PCB等污染物质,在雨水的冲刷下,进入河、湖水域,这种突发性的输入往往具有短期、爆发性特点(firstflush),因此会对水生态系统以及水环境产生严重危害,这也成为城市环境管理者重要的课
题。在路面物质输出机理研究方面,路面地表灰尘的累积和冲刷规律是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地表灰尘累积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吹蚀物沉降、路面及交通工具的磨损等形式进行,同时还受到风力的重悬浮影响以及人为清扫效率的影响,灰尘累积在这些影响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平衡。城市路面冲刷过程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径流中的TSS,营养盐、重金属等物质的流失特征,而路面物质的冲刷量则受到路面物质存量、径流量以及雨强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路面冲刷机制的理解,vaze.J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探讨了雨强、降雨持续时间、雨前晴天时长对路面物质输出量的影响。对雨强因素的深入讨论表明,雨滴的冲击能量能有效的剥离吸附在路面上的灰尘,但随着道路表面水层的形成,雨滴的作用会大为降低,这也造成路面污染物在径流初期会急剧输出的特点。另外,路面物质输出的机理模型也依赖路面冲刷机理的讨论而得到发展,早期冲刷模型模拟冲刷作用时,通过将冲刷作用概化为冲刷系数进行表征;近期模型模拟路面冲刷作用时,开始考虑水流的剪切作用及雨滴的冲击作用,总体看来,路面冲刷机制的研究和探讨仍处于一个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对很多已有的试验而言,可以发现实验时存在很多不能控制的变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掺杂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室内条件下有控制地进行实验,方可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进行了室内路面冲刷的模拟实验,并获得相关结论以进一步理解路面冲刷机制。
2路面冲刷特征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杭州西湖沿岸人行道路面作为参考对象构建室内路面,在实验室内用25块人行道地面砖在室内构建1.5ⅹ1.5米的路面,坡度1.6%,路面最底端高度30cm,路面两侧用不透水的PVC板阻隔路面径流流出路面,以保证降雨径流能全部流向下方,路面底部设有集水管收集路面汇流的径流量。见图1,
 
路面灰尘则参考2010.3-1020.9监测得到的6个月的西湖沿岸人行道路面灰尘进行粒级配制,灰尘各粒级重量百分比固定为:>300um、占10%;150-300um、占10%;48-150um、占15%;、占65%。每次实验前称量上述粒级灰尘,得到混合灰尘样15克,用药匙均匀分配到每块地面砖上,每块约分得0.6g,并人工扫匀。降雨由降雨模拟器(TSOY-102)模拟不同雨强,分别模拟4个不同雨强下的降雨冲刷。雨强测定时,不改变模拟器的位置、距离、方向,只通过改变压力表压力进行修改,但考虑到模拟器所降雨水可能分布不均,因此每次实验时在实验路面的四角及中心各放置一口径10.5cm烧杯,最终雨强通过汇集五个烧杯降雨并取平均值获得。(实验表明即使在同一压力值,设备的雨强也有变化)每天取一固定压力值(希望能获得同一雨强值),再按降雨3、5、7、9分钟等4个时段进行4次实验,每次试验间隔1小时,并使用加热灯烘烤路面半小时,等待路面完全干后,用改制的大功率吸尘器(FC8260)收集雨后残留样,样品分别通过50目、100目、300目、500目筛,称重,总的实验次数为16次。每次降雨过程的冲刷量使用总投放量减去路面存留量获得。
3结果
3.1人行道路面砖地面的径流系数
实验路面由人工烧制的路面砖铺设,结合处的缝隙是径流下渗流失的主要部位,除此之外还有蒸发、路面截留等途径,各途径的重要性依所处季节和路面条件而定,本实验于8月进行,持续3天时间,因此不存在季节的影响,但路面及路面下垫物质的干湿条件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路面下渗水量的差异。
8月10日是实验第一天,共进行4次实验,由于反复调试降雨模拟器,因此在正式试验之前,路面砖下垫物质的湿度较大,其后固定每天一组,无任何其他干扰。径流系数见表1。从表中可以发现,不透水路面的径流系数变动范围在0.419-0.762之间,平均径流系
表116次冲刷试验的径流系数
Tab1Theindexesof“RC”of16wash-offexperiments
时段
|
雨强(mm/min)
|
径流系数
|
时段
|
雨强(mm/min)
|
径流系数
|
(8.10)3min
|
0.307
|
0.685
|
(8.12)3min
|
0.379
|
0.555
|
(8.10)5min
|
0.294
|
0.663
|
(8.12)5min
|
0.506
|
0.674
|
(8.10)7min
|
0.291
|
0.688
|
(8.12)7min
|
0.407
|
0.486
|
(8.10)9min
|
0.355
|
0.552
|
(8.12)9min
|
0.419
|
0.476
|
(8.11)3min
|
0.407
|
0.419
|
(8.13)3min
|
0.558
|
0.762
|
(8.11)5min
|
0.412
|
0.524
|
(8.13)5min
|
0.639
|
0.668
|
(8.11)7min
|
0.386
|
0.535
|
(8.13)7min
|
0.576
|
0.723
|
(8.11)9min
|
0.384
|
0.626
|
(8.13)9min
|
0.546
|
0.67
|
数为0.61,该系数及变动范围与前人在沥青路面上的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Ragab,Ramier,ChrisS.Eckley等人的数据范围是49-66%。ChrisS.Eckley还总结出径流系数随降雨时长的增加而增加的特点,但本实验数据并不支持该结论。8月10日雨强相对较小,范围0.291-0.355mm/min,由于受到调试实验的干扰,径流系数总体较大。8月11-13

图2径流系数与雨强关系
Fig2TherelationshipbetweenRCandrainfallintensity
日,数据表明径流系数与降雨持续时间无关,但却随着雨强的增大有增大趋势,因此做径流系数与雨强关系图2,并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相关显著性的pearson检验(双侧),相关系数0.764,并在显著性为0.004的条件下通过检验。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