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信息的沟通与更新贯穿了设备从购置前期规划、设计、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等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本文将针对这一全过程中的信息特征,采用系统工程学、维修工程学与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原理,开展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信息化需求分析工作。
论文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房标识系统,信息化,需求规划
0 引言
据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研究表明,电力工业中54%的错误是由于不完整或遗失标识所导致的。电厂中有数量巨大的各种类型的设备、部件,为了确保电厂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可靠,设备的监督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地铁设备房中也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设备信息化,如供电设备、空调机组、冷水机组、通信设备、信号设备及防灾报警设备等,为了确保设备房内设备在使用与维护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下,更需要强化设备技术状态的监督管理,更需要构建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信息化cssci期刊目录。
1 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信息化需求
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信息化规划过程中,将针对规划区域内的重点设备,分别在现场安全、现场定置可视、制度、防止差错、运行操作、维修作业、设备管理与状态、文化、其他细节等多个方面,按照类别名称(大类、中类和小类)、对象、目的等几个方面提出更加全面、规范化的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信息化需求。
下面以设备房内重点设备的功能参数类标识为例说明其常规的信息化需求情况:
⑴ 在设备购置阶段,设备供货商提供或更新设备使用、维护相关的重要功能技术参数与指示参数(1GN01-1);
⑵ 在设备房规划建设、设备安装阶段,建设或安装商提供或更新设备建设或安装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信息化,反映设备安装数量、位置和维护可视化的相关技术要求(1GN01-2);
⑶ 在设备验收、使用阶段,设备运营商提供或更新设备维护过程中技术规范、技术手段和维护方法(1GN01-3),如重点设备惯性故障管理相关记录等。
⑷ 在设备维护阶段,设备维护商提供或更新的与设备维护密切相关的技术参数或技术规范(1GN01-4),如设备状态变化趋势分析、维护类单点课程(One Point Lesson)更新等。
表1 功能参数类标识系统的信息化需求分析表
功能类别名称
|
标识编号
|
标识编号细则
|
大类
|
中类
|
小类
|
1. 功能参数与规范类
|
功能(GN)参数
|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01)
|
1GN01
|
设备供货商提供的参数1GN01-1
设备安装商提供的参数1GN01-2
设备运营商提供的参数1GN01-3
设备维保商提供的参数1GN01-4
其他
|
如表1所示的标识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过程中,采用统一编号的原则将涉及到设备房标识系统的所有需求进行梳理和归类,编号中第一位数为该标识系统对应的大类(如1代表功能参数与规范类);编号中的第二、三位数为该标识系统对应的中类(如GN代表功能参数中类);编号中的第四、五位数为该标识系统对应的小类(如01代表设备主要技术参数)。由于适用的设备房内设备各参与主体任务的不同,为了更好的体现其个性化标识要求,在编码过程中信息化,增加了标识编号细则一栏。
通过上述标识原则,在设备房标识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设备房建设与设计要求,全面分析了设备制造、安装、使用与维护要求,系统论证了现场设备房功能参数类所涉及到的各类相关管理者、使用者与维护者的需求,从而更加明确了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信息化需求。
2 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相融合的信息化需求
为了更好的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的设备房标识系统,相融合的编码系统(CES)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应用范围包括设备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设备运行、设备维护、设备相关预算和成本控制等cssci期刊目录。建议在各类标识系统相关区域内预留CES编码,CES编码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该编码系统结构图信息化,可进一步的拓展设备房标识系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和融合。

CES是对整个地铁所有设备房、设备房内所有设备单元和设备单元在设备房内的空间布局进行的系统性的编码标识。依据该编码原则,地铁沿线各专业可用它进行设备房内各类型设备的设计、审批、建造安装、运行和维护。
采用CES标识,其主要用途在于:
⑴ 作为地铁设备各类信息系统的联系纽带,实现信息的全公司共享;
⑵ 将来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及其系统纳入统一的标识系统范围;
⑶ 针对各条地铁线路,可对全线的设备、建筑物进行编码,便于设备管理和经营管理;
⑷ 全线所有设备采用统一的独一无二的编码,有利于构建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⑸ 便于全线各部门及时查询相关物资或设备的存贮、使用情况、动态反应全线的固定资产状况;
⑹ 给标识系统使用者提供一种定位或分类的信息,对该编码对应的实物有直观的了解,便于检维修工作。
参考文献:
[1]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R].南京,2008.
[2]葛灵志,吴中,郭建民,胡大伟.南京市地铁车站交通标识系统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