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或过低;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6m以上)钢筋笼被混凝土顶托上浮;导管掩埋过长,提升时,易摇晃,难以对准笼的中心,易发生挂笼现象;导管提升过程,混凝土下沉太快,瞬时反冲力使钢筋笼上浮;钢筋笼制作质量不佳,或吊装不当而变形;或桩孔倾斜,钢筋笼随之而变形,增加了混凝土上升力;笼底钢筋向内弯折钩挂导管;钢筋笼与孔口固定不变,在自重及受压时将铁丝拉长下沉;或钢筋笼自重太轻,被混凝土顶起。
防治措施:钢筋笼旋转初始位置准确无误,并与孔口固定牢固。为防止铁丝拉长下沉或顶住上升力,可采用吊装加套管等方法顶住钢筋笼上口;加快灌注速度,缩短浇灌时间,或添加缓凝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底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m,尽量减少穿插导管,改用转动导管密实混凝土;每浇灌一斗混凝土,检查一次埋深,勤测深,勤拆管,直到钢筋笼埋牢后,恢复正常埋置深度,一般控制在2-4m,最大不超过6m,便于转动移位;钢筋笼上升时,停止浇灌混凝土,检查埋管深度,拆除部分导管,保持埋管1.5-2m,导管钩挂筋笼时,要下降导管,转动移位脱钩后上提。
4.断桩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充填的间断桩。影响了桩本身的整体性,降低了桩体强度和承载力,以至不满足设计要求。
产生断桩的原因有:坍落度损失大的配方和浇灌过程不连续是造成断桩的重要原因,灌注过程中发生埋管、卡管以及发生坍孔等其他一些情况都将造成断桩。
埋管:导管在混凝土中掩埋过长,钢筋笼变形,灌注时间过长,混凝土已初凝,内阻力成倍增长,导管被卡死在混凝土内;法兰盘顶住钢筋笼下端,由于孔斜大,笼与孔壁摩擦阻力过大,加上笼内已有一定高的混凝土使导管无法提升。
卡管:骨料级配不合理,含有大粒径的卵石、漂砾;混凝土出拌和待机时间或运输路程过长,已产生离析局部初凝现象而直接用于灌注,导管密封不良局部漏水。
防治措施:按有关规范要求,通过计算机和试配,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应具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度,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初凝时间应为正常灌注时间的2倍,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防止出现上述埋管、卡管及其他情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