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察记录数据,总结规律,对地面变形大的,塌陷可能性较大的地区进行加强重视,并提前做出应对措施,避免引起生命财产的损失。
3.3 乱掘地治理
由于矿山开采残留岩质边坡过高过陡,且残余大量危岩体,易产生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边坡植被完全损毁、基岩裸露,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因此,本次采用的治理方式主要对高陡边坡台阶式放坡,结合坡脚回填的方法,充分利用已有废石回填,对边坡台阶采用浆砌块石围堰填土复绿。治理工程措施如下:
(1) 边坡整理
为使边坡达到稳定状态和方便后续绿化工程,首先根据各开采边坡既有特点和本次设计的整体思路进行放坡,放坡方向主要参考原始自然坡向。其余整体沿煤线露头呈条带状展布,总体走向北东向。放坡参数主要根据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经验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要求。

图2 破坏区某边坡治理剖面示意图
(2)开采边坡坡面复绿:
边坡整理完成后,为恢复边坡植被,根据放坡设计与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当地种植经验,进行坡面复绿。
3.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应对矿山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监测内容: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可能引发的泥石流、采区边坡稳定性、地面变形情况、地形地貌景观变化等。
监测方法:对地形地貌景观进行人工现场调查,现场测量监测;对含水层破坏采取地下水位观测,水质取样分析监测;对采矿引发的地面沉降观测采取布置地面沉降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
4结论
4.1、本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泥石流、采煤引起地面变形、乱掘地。
4.2、主要的防治措施为修建排水沟、覆绿及采掘引起地面变形监测。
4.3、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变形监测结果,切实搞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DZ/T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修订版. 北京:中国煤炭出版社.2011.
[2]《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王永峰,张艳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广东丰市西南镇石场矿山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19(10):169-170.
[5]黄成,江中乐,韩正兴,林俊.江西某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5):785-78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