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论文

SECI螺旋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研究_团队知识创造

时间:2012-03-0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野中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SECI螺旋半径表示知识量,高度表示知识水平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SECI“四化”过程中知识量和知识水平各自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得到社会化和内在化过程实现知识量的增加,外在化过程实现知识水平的提高,组合化过程既有知识量的增加又有知识水平的提高的结论,同时指出了知识量和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论文关键词:团队知识创造,SECI螺旋,知识量,知识水平

 

1 引言

日本学者野中裕次郎和竹内弘高(Nonaka & Takeuchi)在深入研究日本企业如何进行知识创造的基础上,利用了波拉尼(Polanyi)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两分法[1],用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 四个模式来描述企业知识创造过程,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2][3]。SECI螺旋模型自其被提出之日起,得到了理论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应用。

然而,现有的研究通常从宏观上说明每经过一个SECI循环,知识螺旋会有新一轮的螺旋上升;却很少区分导致螺旋整体上升过程中螺旋的横向扩张和纵向上升的不同原因及其规律。而作为螺旋的基本要素,螺旋半径(横向)和高度(纵向)两个维度相互促进和制约,对螺旋整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两个维度进行研究能细化和深入知识螺旋的演变规律,从而有针对地促进团队的知识创造活动。

2 SECI螺旋中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提出

黄颢等在《SECI模型在网络化组织中的拓展研究》[4]一文中提出了知识规模螺旋的概念,并说明知识螺旋箭头向上表示质的提高,螺旋边界变大表示量的增加,即指出了知识螺旋半径和高度两个维度的含义。

本文选取团队层面的知识创造,用螺旋的半径表示知识的量,即团队总知识量。野中认为,知识创造螺旋起始于个体的隐性知识;同样地,团队的知识创造螺旋起始于团队总的隐性知识,即螺旋的起始半径为团队中所有个体的隐性知识的并集,是团队的初始知识规模或知识基础。当团队创造出新的知识或团队外部有不同于团队内部的知识流入时,团队总知识量增加,螺旋半径增大;当个体退出团队,并且该个体自身拥有团队中其他成员都不具有的知识时团队知识创造,会导致团队总知识量的减少,使螺旋半径减小;当某个过程中既没有新知识的产生或流入也没有非重叠性知识的流失时,螺旋半径不变。所以,在SECI知识创造过程中,螺旋半径可能增大,减小,也可能保持不变。

螺旋的高度表示知识的质,即知识水平。这里,知识水平是指知识能够被团队转移、吸收和利用的难易程度,或者说知识的可用性杂志网。螺旋上升表示知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更有效地用于知识的创造。由于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系统的显性知识较之零散的显性知识,更容易被团队转移、吸收和利用,所以在团队总知识量不变的情况下,部分知识由隐性转化为显性,或者把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整理、结合和分类,知识水平会上升,表现为螺旋的上升运动。

团队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中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见图1。

知识量

图1 SECI螺旋中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

Fig1 knowledge quantity and knowledgelevel in SECI Spiral

3 基于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SECI螺旋进程分析

在定义了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本文将对SECI螺旋在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这“四化”过程中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从而得到一个细化和深入的SECI螺旋。

3.1 社会化

社会化是分享经验,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社会化过程不仅使得隐性知识在团队中得以复制,还可能存在顿悟这一普遍现象[5]。在合适的“场”[6]的促进作用下,隐性知识的转移双方都很有可能在转移知识的时候受到启示或领悟到言外之意,从而萌发出新的隐性知识,使团队知识量增加。因此,社会化过程中,由于产生顿悟现象,团队知识量增加,螺旋半径增大,并且团队增加的知识量即为顿悟产生的新知识量。野中认为,社会化只是一种有限的知识创造模式,除非使共享的知识明示化,否则它不可能轻易为整个组织所利用。由此可见,社会化过程中团队的知识水平保持不变,即螺旋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上升。

3.2 外在化

外在化是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概念的过程。虽然外在化过程创造了显性的概念,但其内容实质上与被表出的隐性知识属于相同的知识,所以团队显性知识量增加,但总知识量不变,即螺旋半径不变。隐性知识在还没有被清楚地表达出来之前,其背后的系统化原理没有为团队成员们所掌握,很难被团队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外在化之后,明晰的知识更利于个人之间的分享和团队的转移吸收,可利用性大大增强团队知识创造,所以团队的知识水平上升,表现为知识螺旋的上升运动。

3.3 组合化

组合化是将各种零散的概念综合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团队中各知识主体相互间通过对显性知识的传递、整理、添加、结合、分类等方式,实现知识结构上的变化,重新构造既有信息,催生新的知识,形成价值更大的显性知识体系。团队知识的组合化也是知识总量积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某些特殊行业中更具有实用价值[7]。所以在组合化过程中,团队总知识量增加,增加量为催生出的新知识量,螺旋半径增大。通过显性知识的组合化,使得原来的显性知识可用性增强,有利于知识在团队中进一步扩散和团队成员更有效地转移、吸收、创造新知识。可见,在组合化过程中,团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知识螺旋上升。

3.4 内在化

内在化是使显性知识体现到隐性知识之上的过程。同社会化过程一样,内在化涉及隐性知识的获得,有“顿悟”现象发生[5]。个人从他人的论文、报告、讲义、叙述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隐性知识;中坚人物的突出事迹、技能等对团队的激励和震撼,使团队形成新的惯例[8];团队精神、行为、章程、能力等对个人带来促进作用,使其得到领悟和产生灵感,这些行为不仅使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并且其中产生的新的惯例、领悟、灵感等作为顿悟知识,扩充了团队的总知识库杂志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总知识量增加,增加的知识量为顿悟产生的新知识量。但是,该过程增加的知识仅仅停留和积累在个人层面和组织的隐性知识层面,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团队学习和知识创造,所以知识水平不变。若要更好地用于团队的知识创造,则必须与团队其他成员分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扩散并在外在化过程中表出为有利于团队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促使螺旋上升。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团队知识创造SECI螺旋的展开图,用以更清晰地描述知识量与知识水平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其中社会化和内在化是团队知识量的增加过程,外在化是知识水平的提高过程,组合化过程中既有知识量的增加又有知识水平的提高,螺旋整体呈循序上升的趋势。为直观地表现螺旋的演变,本文还给出了团队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俯视图,以清晰地描述SECI各个阶段中知识量的变化特征,如图3所示。

知识量知识量

图2 SECI螺旋中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演变图3 SECI螺旋俯视图

Fig2 the evolution of team’sSECI Spiral Fig3 the plan form of SECI Spiral

SECI螺旋演变的初始状态为团队的原始知识基础和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团队依次进行第一个周期S1、E1、C1、I1四个过程的知识创造活动,以后周期的初始知识量和知识水平取决于前一周期的演变结果。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一团队知识创造,S1过程中隐性知识量的增加没有直接导致知识水平的提高,其积累的知识量在E1或下一个周期的外在化过程E2甚至E3、E4……中得以表出,从而最终使得知识水平上升;同理,I1过程中积累的隐性知识也将通过以后周期的外在化过程表出;以此类推。第二,E1过程中只有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没有伴随知识量的增加,该知识水平的提高会带来C1、I1和以后周期知识量更大幅度的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知识量和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在SECI螺旋的某个特定过程中,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相互依赖性并不强,知识量的增加不一定会导致知识水平的上升,知识水平的上升也不一定以知识量的增加为基础;但是从知识创造的全局来看,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知识量的增加虽然在某个过程中不能直接导致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是通过知识螺旋的外在化过程,积累的知识量最终会使知识水平上升;同时,知识水平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使得知识可用性提高,有利于团队更好地转移、吸收和创造新的知识,从而使知识量增加。

4 结论

本文在提出SECI螺旋半径表示知识量,高度表示知识水平的观点的基础上,对SECI“四化”过程中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化和内在化是团队知识量增加的过程,外在化是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组合化过程中既有知识量的增加又有知识水平的提高;并指出在SECI各个阶段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相互依赖性不强,但从知识创造的全局来看,知识量和知识水平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这在理论上是一个深入,对了解团队知识创造的具体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团队知识管理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SECI“四化”过程中知识量和知识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M] . London: Boutledgeand Kegan Paul, 1966: 160-164.
[2]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 . 李萌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4]黄颢,陈天阁,张道武,陈晓剑.SECI模型在网络化组织中的拓展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8(3): 16-21.
[5]褚建勋,汤书昆.量子学习模型――对组织中隐性知识顿悟学习的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 2006, (8): 80-83.
[6]Nonaka, I.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33) : 5-34.
[7]简传红,张同健.基于核转化元的知识转化测度模型生成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 21(2): 39-47.
[8]Howells, Jeremy. Taci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technological transfer[J]. Technology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6, 8(2):81-10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华东地区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基于2009年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文:意大利社区管理研究范式选择*_全球化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管理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管理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