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分利集团的利益刚性形成垄断行业内部高收入的路径依赖。所有获利群体为能长久保持垄断租的存在,他们具有相当高的群体认同意识和组织化意识,由此形成了政治上极为有害的分利集团。这些分利集团往往会借助政治资源、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机制广泛渗透,常常以维护市场秩序、消除所谓无序竞争混乱状态和捍卫公众利益为措辞,设置进入壁垒、拒绝开放市场和引入竞争机制,任何试图通过司法途径对这些行为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努力,往往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是生产要素市场远远不够成熟:我国现阶段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垄断尚未受到有力约束,因而使得一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商品市场的价格双轨制产生了寻租行为,以及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所导致的过度投机,这些势必使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变得更大。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劳动力不能充分自由流动,使工资机制丧失了差距诱导功能,从而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均衡工资。
四、构建竞争机制和引入竞争因素,逐步消除垄断存在的条件
(一)构建竞争机制,引入竞争因素
对于资源垄断性行业要构建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源的占有权和经营权的垄断性。要打破这种垄断性,国际上一贯做法是公开拍卖资源开发的特许权。国家通过在市场上对一定量资源开发特许权的公开拍卖,所获取的特许权费既保证了资源公有制的充分实现,又保证了资源价格机制的市场基础,而且也打破了市场主体之间的所有制歧视,保障了市场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将会大力推动国有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的改变。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在剥离竞争性业务市场之后,要引入竞争因素,要根据自然垄断业务的不同特点,设计考核指标,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并强化监督和承诺兑现制度,严格执行淘汰制,使其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和各方面都要充分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步消除垄断存在的条件
只要政府仍在参与竞争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存在着形成和保持垄断利润以及垄断行为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就不能排除它们自觉追求垄断,实现对市场的垄断统治,从而达到获得垄断利润的目的。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对象;既是创新的动力,又是创新的阻力。这种矛盾的身份和职能是造成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一再滞后的重要原因。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和政企合一的垄断局面并没有根本打破,也就是说过去的改革还没有深入触及到破除垄断的实质问题。新引入的竞争者力量过于薄弱,还不足以威胁甚至动摇原有垄断者的垄断地位。因此,消除行政性垄断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来讲,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是要合理界定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角色应该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协调者;良好国家环境的创造者;收人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公共财政的管理者。
其次是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首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该做什么事的问题,政府该做的事就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即提供产权保护,健全法治,维护市场秩序等,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切实转变“政府全能”观。再次,要切实转变“政府都能做好事”的观念。
最后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超越个别企业或部门的局部利益,站在超然的立场之上,代表全社会来限制行政垄断,规范市场行为,制定与经济转轨时期相适应的行政法规,解决特殊时期的行政垄断问题。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现阶段应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切实削减政府对企业的仍然较多的控制和干预,充分体现企业的市场主体角色,减除政府管理中的诸多“歧视”现象;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努力创建规范、开放、公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整顿市场的力度,打破市场的地方封锁和分割状态。三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力发展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创建全社会有效监督政府的机制。硕士论文,反垄断。当然,政府更应积极稳妥地推动反行政垄断的各项具体工作。第一,要切实对内对外开放市场。第二,细分垄断行业的生产环节,建筑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硕士论文,反垄断。第三,重新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和方式,坚定地推进政企分开。
总之,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对于那种长期存在的政企“明分暗不分”、“此分彼不分”、变换不同手段和方式维持政府对企业控制等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予坚决、彻底的解决。明确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从权力配置上消除产生行政性垄断的前提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宋晶,丁璐颖,王蕊.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的形成机理与规制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5期
2.朱莺.我国垄断行业职工高福利现象解析:成因及负面影响[J].新观察.2007年1期
3.吕晓兰.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月
4.王鹤.我国自然垄断行业运行效率低下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理论界.2006年8期
5.杨云善.垄断行业职工高收入问题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
6.王媛媛,董中.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研究[J].财经界.2008年2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