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设计人员结合调研情况认真地、全面地考虑下游设计,不仅有利于明确现有的设计材料、设计条件、设计限制,更有利于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衔接。
2.2扩展造型设计人员工程领域的知识。工业设计的设计流程环节很多,与欧美的设计界精细的设计分工不同,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比较全面。因为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工业设计师要经常与其它部门工程师如:电子工程师、结构设计师等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协调,才能顺利进行设计活动。这就要求造型设计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外,对相近的工程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或深入的学习,这可以避免一些由于设计人员知识欠缺带来的设计冲突,甚至导致整个设计项目的失败与搁置。
2.3主动运用工程技术元素去创造产品形态。工程技术特别是制造技术上一些特殊要求并非都是造型设计的羁绊。当造型设计师掌握这些技术要点之后,完全可以主动运用在造型设计之中,既能美化产品外观造型,又能满足了工程技术的要求,在解决了造型与结构衔接问题的同时,带动了外观造型的创新。例如模具中的分型线,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成为产品形态中“线”的视觉要素;适当的圆角设计既可以满足热塑性材料的成型流动性,又可成为重要的造型特征等等。
2.4运用面向制造的辅助设计软件进行造型设计。工业设计人员应加强工程软件如Pro/E、SolidWorks、UG等的学习和运用。设计实践证明,工业设计项目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设计修改阶段。而造型设计不满足结构设计的要求是导致造型方案反复修改的主要原因。如果造型设计人员在概念方案阶段运用了工程软件建模,这将有利于实现数据对接,便于后续与制造工程师沟通,提高设计方案修改效率。甚至还可及早发现设计中的问题,避免后期因可制造性问题带来的项目损失。
2.5材料及表面工艺的合理运用推动造型设计。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的选取是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业设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同之处是,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性能,如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等;而大多数工业设计人员只对材料的性能有初步的了解,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质感,如何去表现产品的美感。然而,工业设计师并非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与表面工艺除了满足美学要求之外还必须符合批量生产的要求,在造型设计之初需要考虑适合批量生产的设计及成形方法。因此造型设计师本身除了对既有的材料与技术要有相当的认识外,对于最新的生产技术及材料加工方面的新知也必须了如指掌,以便运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如今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材料与表面处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所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加千变万化的材料与加工生产技术,使得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的工作上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若是设计师不能合理的运用新材料和表面工艺,则将丧失许多改善产品甚至创新产品的机会。
2.6通过有效的设计管理协调衔接工作。从管理的层面上来看,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衔接不畅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管理来解决。比如说,企业管理层首先要明确开发产品是属于成本主导还是设计主导的类型。对于成本主导的产品,造型设计应绝对服从制造成本上的限制,而设计主导型的产品造型设计的自由度相对宽松,结构设计应积极配合造型设计促成概念方案的实现。除此之外,设计管理人员还负责处理设计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关系,使各专业设计人员能够相互协调,将开发出优良产品作为各部门共同的工作目标。
3实例验证
笔者参与了一款新型纸钞计数与鉴别仪的开发设计项目,我们将上述解决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衔接问题的对策在该项目中进行了运用。通过与客户沟通,我们了解到该产品对于制造成本控制严格,结构限制很大,今后产量较大。在项目进行之前我们通过对客户制造能力调研,与客户共同商定使用ABS与PC工程塑料注塑成型的主要制造工艺。客户提供了详细结构图(solidwork格式)(图1),为了便于后期与结构设计的衔接,我们也采用了该平台进行造型设计(图2)。最终设计结果(图3)。
 
图1点钞机内部结构图图2基于结构的外形设计

图3最终外形效果
整个产品开发项目周期从工业设计介入开始计算,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因造型设计不符合结构设计的设计修改只有少数的几个细节结构。应对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衔接不畅的设计策略得到了较好验证。
参考文献
1 李宗斌,陈富民. 产品开发的可制造性设计方法[J]. 制造业设计技术. 2000(2): 17-19.
2 陈士昀. 工业设计师所具备之塑料材料加工专业知识范围之研究[D]. 中国台湾铭传大学, 2003.
3 蔡正欣,奚立峰. 基于可制造性的现代产品开发方法[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4, 20(5): 71-73.
4 HolmesW. P. ,AzamM. A. , Hills P. C. . A p 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 ].Proceedings of the 1 st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C ] , 1995, 105 - 11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