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指南 > 论文写作参考

中美电影折射两国养老差异

时间:2016-06-14  作者:佚名
两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观念,让彼此之间的争吵不断。但是在经历了一年的相处之后,她们之间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开始相互依靠。

影片《我们俩》的故事场景就没有离开过老太太居住了几十年的破旧四合院。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中国老年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数千年来,“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而“根”却总是与家,与房子紧密联系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我们俩》中的老太太尽管孤独一人但却仍然坚持居住在自家的四合院里。

我们仍以《恋恋笔记本》为例,影片一开始就表明老太太因为患老年痴呆症失忆,住在疗养院里。从头至尾两人的老年生活都把场景设置在疗养院中。无论是夕阳下,老先生给老太太读年少时的故事,还是老先生为了唤醒老太太的记忆给她准备烛光晚宴,亦或是最后老太太临终时老先生和她一起躺在疗养院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所有的故事都被导演设置在了疗养院。这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再者,老太太离开时只有老先生一个人陪伴着她,老太太的儿子或女儿是缺失的。这与中国传统的观念也是格格不入的。

总之,中美电影人在老年题材的影片中,对于场景的设置存在巨大的差异。美国老年题材的电影中,故事场景偏好设置在养老院。而中国同类型的电影中,却更倾向于把场景设置在自己家里。场景设置方面的差异折射出了中美不同的养老模式。中国的养老模式以居家为主,或者以家庭为主。而美国的养老模式却主要是养老院为主。

3.美电影情节设置,体现中美老年人不同的老年观

《关于斯密特》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老年题材影片。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许多中国观影人觉得难以接受。在斯密特从公司退休之后,但却没办法适应突然闲下来的生活。有一个小细节让我们印象深刻,闹钟仍然和往常一样定在七点。但是,起床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百无聊赖地在家看电视。之后施密特精神抖擞地回到公司,试图能帮助比自己年轻的同事处理之前自己负责的项目,却遭到了同事的婉拒。之后在楼下的垃圾桶前,他又意外发现曾经属于自己的一些文件资料。这让他突然之间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回到家后,妻子问他在公司是否一切顺利,他撒谎说帮助同事整理了一些零碎材料。斯密特之所以撒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苍老”。与退休后的闲适生活比较起来,他更愿意选择忙碌而积极生活状态。似乎这样,才能够把他所恐惧的老年生活最大限度地往后推延。而影片主人公斯密特的这种心态,在美国社会中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一篇标题为《“永不退休的人”:拒绝退休的美国老年人》的文章曾于2012年3月12日发表于《新闻周刊》的网站上。文章把那些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仍然继续坚持工作的人称作是永不退休的人。由此可见,美国的老年人对于年老的恐慌。他们试图用忙碌的工作来掩饰自己年老的事实。

结论:

基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如传统原因,立法方面的原因,制度和观念方面的差异等导致了中美两国在养老方面的巨大差异。电影作为作为一种折射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从情节设置,背景设置和子女的彰显与缺失方面深刻体现了两国在养老问题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方菲, 郭倩, 余晓玲. 养老文化:从传统到现代[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

[2]曾曙静. 中美养老比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04).

[3]张梦媛. 美国个人主义的清教源流[J]. 美国研究. 2008(0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陕北民居的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论文:分析《都柏林人》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论文指南分类
论文怎么写
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无相关信息
最新论文写作参考
读者推荐的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