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流域降水总体存在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特征,但空间分布差异还是较大,存在着降水分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流域不同地区年降水在350~625 mm之间,其中最多的地区位于类乌齐(多年平均年降水为609 mm)一带。类乌齐以北的囊谦年降水为536 mm,杂多年降水为533 mm,至治多年降水减少到411 mm。类乌齐以南为少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在400~500 mm之间,其中昌都年降水为482 mm,流域外西南侧嘉玉桥年降水为386 mm。流域次多雨区主要分布在察隅、芒康一带。多年平均年降水500~550 mm。流域南部是流域内降水最少的地区,年降水为350~500 mm,溜筒江年降水仅为392 mm,德荣年降水仅为337 mm。从同一纬度的察隅-溜筒江-德荣年降水变化可见,降水呈自西向东的经向减少趋势,这与流域处于纵向岭谷地区受多条纵向山脉阻隔水汽,同时阻碍降水系统生成发展有着直接联系。
从多年平均最大1日、3日降水量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流域主要有两个暴雨中心,分别为昌都-类乌齐-丁青和芒康-左贡-溜筒江。类乌齐多年平均最大1日为29.7 mm,历史最大1日降水为50.2 mm。溜筒江多年平均最大1日为27.7 mm,历史最大1日降水为44.2 mm。由于阿东资料年限仅为9年,考虑气候值统计至少为20年以上才有意义,因此在图中未标注,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东站9年的资料长度内即已出现了108.建筑施工论文0 mm(1984年7月27日)的大暴雨强降水事件,表明流域南部毗邻区域有出现大暴雨等强降水事件的可能性。
从流域及周边地区大雨和中雨以上降水频次(图5)可见,流域主要存在两个暴雨及强降水中心(大雨以上频次≥1.0次/年,中雨以上频次≥16次/年),分别位于昌都-类乌齐-丁青一带和左贡-芒康-溜筒江一带,即就流域范围而言,这两个地区较易出现暴雨或强降水。
从流域多年平均最大1日、最大3日降水分布图与流域强降水频次分布图可见,两者分布区是大体一致的,这说明流域强降水的发生地具有频次与强度的一致性,反映出流域强降水分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由于澜沧江上游流域地势复杂,降水面上分布不均,且强降水发生时对应的下垫面条件不尽相同,以致溜筒江以上部分强降水与洪水不完全相应。如1970年7月18日这场洪水其洪峰流量为5 280 m3/s,居实测第1位,但其对应的12日流域平均降水为83.2 mm,居实测第9位。
4 暴雨特性分析结论
澜沧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腹地的高海拔地区,气候高寒,低温少雨。由于其海拔高度大都位于雪线以上,水汽条件较差,年降水量普遍偏少。高程在5 000 m以上的高山有积雪冰川。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90~610 mm之间,单点一日最大降水量为50.2 mm(类乌齐气象站,2006年6月28日),极少出现暴雨以上强降水。流域年降水年际、年内变化较明显。冬春季节降水较少,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多。流域暴雨、强降水以及极端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但其他月份也会出现暴雨以及极端降水。流域盛夏季节出现的暴雨或降水强度随纬度由北向南呈增大趋势。流域一次降雨过程,一般为2~5 d,夏季长历时降雨往往由几次降雨过程组合而成,因而降雨历时较长,降雨过程呈多峰型。
流域降水总体存在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特征,但空间分布差异还是较大,存在着降水分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流域主要有两个暴雨中心,分别为昌都-类乌齐-丁青和芒康-左贡-溜筒江。由于澜沧江上游流域地势复杂,降水面上分布不均,且强降水发生时对应的下垫面条件不尽相同,以致溜筒江以上部分强降水与洪水不完全相应。
5 结语
澜沧江纵跨13个纬度,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以溜筒江水文站为界的澜沧江上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低温少雨。文章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可能最大洪水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根据澜沧江上游流域内外43个水文气象站点的资料,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1日、3日暴雨量以及大雨、中雨发生频次的分析,总结得到澜沧江上游流域暴雨的季节特征和地区分布特征。成果为古水水电站可能最大降水估算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玲,文明章,张容焱,等.闽南沿海暴雨特征及可能最大降水估算[J].气象科技,2011,39(1):13-18.
[2] 林芸,刘阳容,胡贤群.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能最大洪水专题研究报告[R].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
[3] 段玮,谢屹然,徐开,等.澜沧江上游流域暴雨天气成因分析报告[R].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15.
[4] 段玮,谢屹然,徐开,等.澜沧江上游流域典型降水过程分析[R].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15.
[5] 李斌,李丽娟,李海滨,等.1960-2005年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3).
[6] 罗扬生.我国西南国际河流暴雨洪水特性[J].水文,2000,20(3):59-62.
[7] 赵太平.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可能最大洪水计算问题探讨[J].水力发电,2007,33(9):9-11.
[8] 余娟,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暴雨特性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9,1989(1):34-45.
[9] 王家祁,骆承政.中国暴雨和洪水特性的研究[J].水文,2006,26(3):33-36.
[10] 严小冬,杨群,吴战平,等.澜沧江上游可能最大降水(PMP)估算[C]//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134-141.
[11] 王国安.可能最大暴雨和洪水计算原理与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12] 祁正洪.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与减灾对策[J].人民珠江,2008(5):42-4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