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指南 > 论文写作参考

澜沧江上游流域暴雨特性分析

时间:2016-04-23  作者:佚名

摘要:澜沧江是云南省6大水系之一,也是一条国际河流,纵跨13个纬度,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其中以溜筒江水文站为界的澜沧江上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腹地的高海拔地区,气候高寒,低温少雨。该文以澜沧江上游古水水电站可能最大洪水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根据澜沧江上游流域内外43个水文气象站点的资料,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1日、3日暴雨量以及大雨、中雨发生频次的分析,总结得到澜沧江上游流域的暴雨季节特征和地区分布特征。
论文关键词:澜沧江上游,青藏高原,溜筒江,暴雨特性

1 流域概况

澜沧江是云南省6大水系之一,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位于东经94 °~102 °、北纬16 °~34 °之间,河流大体自北向南流,流域呈条带状,两头大,中间小,形似“哑铃”。流域上宽下窄,支流呈对称发育。北部与金沙江源头通天河相邻,西部与怒江相邻,东部与金沙江和红河相邻。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源头为谷涌曲,在汇入支流扎纳曲后称扎曲。扎曲纳入左岸支流子曲后于昌都汇合右岸支流昂曲后始称澜沧江,流经西藏进入云南,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州流出国境。出国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后,在越南南部汇入南中国海。(见图1)

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按水文条件大致分为3个地域,溜筒江水文站以上为上游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高4 500 m,区内除险峻高大的雪峰外,地形起伏较和缓,河谷宽坦,水流平缓。溜筒江水文站至戛旧水文站之间为中游区,上游区中游区位于横断山纵谷区,两岸山岭受河流强烈切割成深谷,山脉间诸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平行南下,形成“三江并流”景观,平均海拔高2 520 m。戛旧水文站至国境为下游区,纵贯云贵高原西部,地势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水系发育,平均海拔1 540 m。

澜沧江流域总体属于西南季风气候,流域北部为非季风区,但全流域均具有显著的干、湿二季。水汽来源主要是西南暖湿气流。一般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由于澜沧江纵跨13个纬度,在地区和垂直方向上气候有明显差异。上、中、下游可大致对应于3个气候区。上游为低温少雨的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处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其纬度约在北纬29 °~34 °之间,是西风带冷空气容易影响的地带。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和高海拔地区强烈的辐射降温作用,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30℃以下。多年平均气温0 ℃~8 ℃,最高气温26 ℃~33 ℃,最低气温-19 ℃~-33 ℃。中游为立体气候显著的寒带至亚热带过渡性气候区。孟加拉湾丰沛的暖湿空气容易由偏南或西南气流沿横断山谷地区向北输送到中游地带,使该地区能常年保持湿润。同时岭谷相间,相对高差可达3 000 m以上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山系分布使其气温和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非常明显。这一地区的气候包含了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显著。在“三江并流”区的狭窄区段,由于水汽入流断面变窄,流速加大,单位面积的水汽通量增大,从而导致该区域降水量大。下游为高温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海拔高度要低得多,降水以液态降水为主,量级较上、中游大。

从整个流域看,降水和气温均由北往南随纬度降低而递增。但在同一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变化较大,音乐毕业论文降水量还受到水汽来源的迎风坡、背风坡的地形影响。水面蒸发量全流域差别较小。

2 基本资料

文章主要针对澜沧江上游流域分析其暴雨洪水特性。收集有澜沧江上游流域及其邻近地区自建站以来至2010年共计43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其中气象站23个、水文站及雨量站共计20个站点。流域内站点8个,平均站点密度为10 463 km2/站。站点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3 暴雨特性分析

由于澜沧江上游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腹地的高海拔地区,各雨量站单日降水强度较小,超过气象行业标准中暴雨标准(日降水量≥50 mm)的情况很少,因此针对流域降水特性,分析流域强降水采用大雨以上(日降水量≥25 mm)和中雨以上(日降水量≥10 mm)两个统计量描述流域的强降水。流域暴雨及强降水的主要特点是:暴雨及强降水时间分布集中,历时长,雨强较小,连续降雨过程多,降雨面积较广,暴雨中心分布不均。流域暴雨及强降水与洪水发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雨-洪响应时间长,洪水起涨平缓等特点。

3.1 强降水的季节特征

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仅南部少数地区为季风控制区,大部分地区属季风边缘带控制区,北部为非季风区。季风边缘带控制区的天气气候背景比季风控制区及非季风控制区均复杂。虽然流域并非全部为季风区,但仍然可以将流域按降水的季节特征分为干季、雨季:每年5~10月初流域受季风、季风边缘带和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水汽充沛,降水集中,容易出现强降水,因此这段时间为流域的雨季;11月至次年4月流域受西风带控制,水汽较少,降水也少,因此这段时间为流域的干季。

根据流域及周边地区43个代表站资料统计,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9 mm,年降水量最多的站点是类乌齐,为609 mm,最少的是溜筒江,为392 mm。流域年降水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多雨年年降水量可以超过600 mm,最多的为1998年达到612 mm;少雨年年降水量不到400 mm,最少的1987年仅为365 mm。流域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年内分配不均匀,其中夏季多年平均降水为300 mm,占流域全年降水量的59%;其次为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7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再次为秋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7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7%;降水量最少的是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5 mm,占全年降水量的5%。

根据统计成果,分析得到流域暴雨及强降水季节特征如下。

(1)流域暴雨、强降水以及极端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但其他月份(如:3月、4月、5月和10月)也会出现暴雨以及极端降水,如溜筒江站日降水历史极值44.2 mm,出现在1994年3月21日;德钦站历史极值64.5 mm,出现在2008年10月27日。流域盛夏季节出现的暴雨或降水强度随纬度由北向南呈增大趋势,这与地形在此段迅速升高有直接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流域内很少出现暴雨以上强降水,日降水历史极值超过50 mm的站点有15个,日降水历史极值在40~49 mm之间的站点有19个,日降水历史极值低于40 mm的站点有5个,其中下拉秀、若巴、阿东和布村等站由于资料系列较短,故没有分析历史极值的强降水值。(见表1)

(2)由于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天气气候特征制约,在冬季(11月、12月、1月)流域降水很少,暴雨及强降水在这一时段不会出现。

(3)流域内站点的观测资料统计显示未出现过大暴雨(日降水≥100 mm),这与流域地理位置、地形及与天气环流配置有着密切联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流域的毗邻地区出现过大暴雨,如流域西南侧的察隅、丙中洛和贡山均出现过大暴雨降水事件。

(4)流域一次降雨过程,一般为2~5 d,夏季长历时降雨往往由几次降雨过程组合而成,因而降雨历时较长,降雨过程呈多峰型。

3.2 强降水的地区分布特征

澜沧江上游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1日、3日降水量等值线见图3、图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和建立的责任制
下一篇论文:实现档案统计信息化的途径
论文指南分类
论文怎么写
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无相关信息
最新论文写作参考
读者推荐的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