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统治”:“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战国《商君书》);“霸王不在成典”(战国《管子》);表“称王、称帝”:“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众其本事矣”(战国《管子》);表“帝王、最高统治者”:“此霸王之所忧也”(战国《吕氏春秋》)。到秦灭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从此“霸王”又多了一个义项:“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西汉《史记》)。到元末明初,“霸王”由“称霸”义项引申出“强行占据”义,并由此产生出“依仗权势或实力横行一方的人”一义,“霸王”又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如“你们好好的住着,不用害怕;俺明天和你们打抱不平去,管那小霸王送了性命”(明《水浒传》);“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明《三国演义》)”;“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清《红楼梦》)。至此,“霸王”分别具有了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色彩意义了。到清代由“强行占据”义引申出“强行(做某事)”(相当于湖南话里的“霸蛮,硬要”)义项:“老大哥,你既来了,咱可要作个霸王请客,要留你在此一月”(清《施公案》);“你真是霸王请客了”(清《施公案》)。再到“霸王+X”结构中的“霸王”,则又有了“有霸王现象的、不公正、不合理或不按规矩或常理(办事)”的意思,其感情色彩则分别是贬义和中性的。如“霸王作风”、“霸王政策”、“霸王标语”、“霸王面”。以上“霸王”的语义流变过程可总结如下图:
  
统治者 帝王 依仗权势或实力横行一方的人
  
统治 统治
  
称帝 称霸 强行占据 强行的、霸蛮的
 
霸王 项羽

有霸王现象的、不公正、
同类当中最好的人或物 称雄夺冠、超胜于人 不合理或不按规矩或常理(办事)
四、“霸王”新组合产生的原因
“霸王”新组合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原因,同时也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比如“霸王+X”结构中“霸王”有“霸”的语义特征,而语言表达时我们不完全使用“霸+X”的结构,这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简单经济的特征,其中就有语言表达因素的影响。譬如“霸王笔”人们不会说“霸笔”,因为这样说会使听众以为是“罢笔”的误解;“霸王市场”不能说成“霸市”,而只能简称为“市霸”,同样也是因为“霸”和“罢”谐音,说成“霸市”容易引起误解。所以凡是有“罢+X”的结构存在时,“霸王+X”就不能简称为“霸+X”。
参考文献:
[1]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3] 高晓玲.说“霸”[J] .科教文汇,2007(10)
[4] 殷晓明.新上市的“霸王面”[J] .语文建设,2005(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