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发生输油管道大量柴油泄漏事故。立即启动《突发性原水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柴油泄漏,地震灾区突发性柴油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简介。
关键词:柴油泄漏,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粉末活性炭
1 事故简述
2009年3月11日下午14时10分左右,位于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青霞村处的兰成渝输油管道被四川煤田地质局137钻井队在地质勘探成绵乐客运专线时因违章作业,将距地面1.8米深处DN300的输油管道钻穿,发生输油管道大量柴油泄漏事故,泄漏量近200吨,泄漏点油喷扬程达50米。部分泄漏柴油通过沟渠进入涪江,流向绵阳市水务集团第三水厂、第二水厂涪江取水口。泄漏点距第三水厂取水口11公里,距二水厂取水口18公里。涪江系绵阳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此次柴油泄漏事件造成绵阳城区中断(或降压)供水14小时。
 
图1 A点为事故发生地
2 应急处理方案及措施
2.1事故现场处理
事件发生后,绵阳市公安局迅速反映,以最快速度调度消防、特警、交警和涪城公安分局的民警火速赶到事发现场,配合石油部门开展抢险工作。为控制柴油泄漏量,消防抢险人员用沙袋对漏油点进行封闭处理,但仍有大量柴油在不断泄漏。
下午3点得到漏油消息后,石油部门立即关闭了总阀门,漏油情况得到有效遏制。由于被钻破的输油管道在地下1.8米处,为了控制污染范围,迅速就地挖出一个储油池,把泄露的柴油储存起来,随后再抢修输油管。泄漏的大量柴油存在安全隐患,为了预防其他意外事件发生,消防官兵使用泡沫高压水枪,对现场进行了保护性处置。
由于泄露的柴油流入了涪江,距离绵阳市第三水厂取水口仅10km,绵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与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一同赶赴现场对进入涪江的柴油进行取样检测,同时准备启动备用地下水源进行供水。
2.2供水企业应急处理方案及具体措施
事故发生后,绵阳市水务集团于11日16时15分接到绵阳市水务局紧急电话,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立即启动《突发性原水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召集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迅速开展应急抢险工作。
(1)二、三水厂于16时20分全部停止取用涪江地表水源,安排紧急启动地下备用水源井,保证城市基本供水。
(2)安排水质检测中心和各生产水厂化验室检测人员立即展开对原水和制水工艺流程以及清水池水质指标进行取样检测,经检测,制水工艺流程和清水池水质尚未受到污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还能够进行降压供水。
(3) 公司领导带领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水质检测人员以及采样车,会同市水务局、环保局等部门立即赶赴污染源现场查勘污染情况,并对三水厂取水口至上游河段水源污染状况进行观察和多点位断面取样送市环保局检测。
(4)多层面采取处理措施,处理事故污染。
1)紧急调运200余床棉絮进行油污拦截和吸附。为减轻和防止污染扩散,通过采用铁丝穿挂固定的方式将棉絮放置在堰渠出水口等处,通过棉絮的吸附作用对油污进行拦截。
2)对取用以涪江为原水的各地面水厂(二、三水厂)立即做好启用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投加装置的准备,强化水质应急处理。发表论文,柴油泄漏。在恢复取用涪江水后,在取水口立即启动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装置,确保水质安全。
3)11日晚21时40分前将稻草布置于取水口周边用于清除和吸附油污,市环保局也及时调运了部分吸油毡用于污染事故处理。发表论文,柴油泄漏。
4)水质中心会同市环保局对涪江影响区段多断面、多点位进行水质监测,及时互通消息,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情况,并及时通知涪江下游城市及供水企业做好柴油污染处理的应急准备。
3 监测结果
3.1应急监测结果
事故发生后,相关单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绵阳市水务集团会同绵阳市水务局、环保局等部门对事故发生地至下游取水口河段进行多点位断面取样。经现场查看,输油管道泄漏的柴油已流入龙须堰并对其造成污染,然后经堰渠出水口流入涪江主河道,流向下游二、三水厂取水口。通过沿途多点观察,在涪江主河道两侧缓流处明显可见漂浮的油污群,并伴有较浓的柴油气味。
11日17:30开始对涪江主河道断面进行监测,布设2个监测点位,见图2。

图2 二水厂、三水厂取水口监测点示意图
监测点1设在三水厂取水口,距事故发生地11公里,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在11日17:30,在三水厂取水口监测点,石油类指标为0.06mg/l,已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0.05mg/l限值,19:30已达到0.25 mg/l。二水厂取水口监测点从11日19:30开始采样进行监测,前几小时内,浓度不断上升,最高达到0.25mg/l,从12日1:00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看出,政府职能部门和供水企业及时应对,使得进入涪江的柴油量并不算大。
表1 11日-12日取水口断面石油类指标监测结果 单位mg/l
监测日期 采样地点 |
3月11日 |
3月12日 |
17:30 |
19:30 |
21:30 |
22:30 |
23:30 |
1:00 |
3:00 |
5:30 |
7:00 |
11:00 |
12:00 |
13:00 |
三厂取水口 |
0.06 |
0.25 |
0.27 |
0.16 |
0.11 |
0.06 |
0.05 |
0.03 |
0.04 |
0.14 |
0.02 |
0.12 |
二厂取水口 |
― |
0.20 |
0.24 |
0.25 |
0.12 |
0.08 |
0.07 |
0.06 |
0.02 |
0.04 |
0.74 |
0.60 |
注:表中“―”表示未检测。
在监测过程中,3月12日12:00左右二水厂取水口监测点的数据大幅度上升,最高数值为0.74mg/l,最大超标浓度达到15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游开元电站两次开启泄洪冲沙闸,将上游河段两侧缓流处的所聚集的油污冲入二水厂取水口附近所致。
3.2持续监测结果
由于12日凌晨2时以后,涪江水质油类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为早日恢复供水,绵阳市水务集团按照市政府要求,经过政府领导以及相关专家现场查看,根据原水水质的监测情况,经现场会商,通过开启三水厂下层进水闸、原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加强工艺过程中水质监测等措施尽快恢复生产。发表论文,柴油泄漏。绵阳市水务集团第三水厂于12日凌晨5时恢复取用涪江水。凌晨6时50分,首批原水经过处理后到达滤池出水口,经检测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经政府批准三水厂开始恢复送水,城区供水紧张形势开始逐步缓解。根据环保部门对二水厂取水口附近涪江原水的检测结果,二水厂于12日13时20分恢复取用涪江水,于14时30分开始送水,至此,城区基本恢复常态供水。发表论文,柴油泄漏。
为了进一步更快捷准确掌握原水水质变化情况,尤其是防止因下雨、上游电站泄水等情况导致附着在涪江两岸的油污引起水质变化,绵阳水务集团租借了一台红外线分光测油仪用于后期水质持续监测。在恢复供水后,不间断对取水口、配水井原水、滤后水、出厂水进行采用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表2 第一阶段监测点石油类指标监测结果 单位mg/l
监测日期 采样地点 |
三厂原水 |
三厂滤后 |
二厂原水 |
二厂滤后 |
3月12日 |
14:00 |
0.09 |
0.05 |
0.06 |
0.06 |
15:00 |
0.06 |
0.05 |
0.16 |
0.11 |
16:00 |
0.08 |
0.06 |
0.02 |
0.02 |
17:00 |
0.21 |
0.13 |
0.16 |
0.12 |
18:00 |
0.15 |
0.12 |
0.07 |
0.01 |
19:00 |
0.04 |
0.01 |
0.3 |
0.02 |
3月13日 |
1:00 |
0.04 |
未检出 |
0.09 |
未检出 |
5:00 |
0.04 |
未检出 |
― |
未检出 |
注:第一阶段为从开启原水泵计,24小时内时间段,表中“―”表示未检测。
表3 第二阶段监测点石油类指标监测结果单位mg/l
采样地点 监测日期 |
三厂取水口 |
三水厂配水井 |
三水厂滤后水 |
三水厂出厂水 |
二厂取水口 |
二水厂沉沙池 |
二水厂滤后水 |
二水厂出厂水 |
3月14日 |
0.09 |
0.04 |
0.04 |
未检出 |
0.10 |
0.03 |
0.02 |
未检出 |
3月15日 |
0.05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6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16日 |
0.09 |
0.06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8 |
0.04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17日 |
0.05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6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18日 |
0.05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4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19日 |
0.04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5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20日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21日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3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22日 |
0.07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6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23日 |
0.02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0.03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24日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3月25日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4经验总结
4.1控制方法的选择
油污染作为一种环境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处理水体油污染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化学方法和物理回收方法。发表论文,柴油泄漏。化学方法通常是使用分散剂和就地燃烧的方法来处理泄漏的石油。物理回收是借助于吸油材料或分离器将石油从泄漏区域以某种可传输的方式暂时存储起来。通过吸油材料吸收石油并将其保留在吸附介质的孔隙中,从而达到清理油污染的目的。吸附法是解决油污染的根本方法,便于吸油后物质的回收。针对本次柴油泄漏事故,根据现场情况分析,不易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在本次应急措施中,采用吸油毡等材料进行物理回收,从事故的处理效果来看,物理回收起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
本次应急处理过程中,采取吸油毡、棉絮、稻草等进行物理吸附和拦截。用铁丝将棉絮穿挂固定,布置在事故发生地附近的堰渠出水口,有效控制了柴油污染的蔓延,避免了大量泄漏柴油进入涪江饮用水保护区域,减少了进入主河道的柴油量,为成功应对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取水口周边,布置大量稻草和吸油毡,用于清除和吸附油污,为阻碍柴油进入输水管道发挥了作用。
4.2粉末活性炭应对油类污染
在本次应急处理过程中,通过在取水口投加粉末活性炭,在油类指标较低的情况下,粉末活性炭应急投加装置可以保障出厂水水质,使出厂水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效保障了供水安全。
粉末活性炭的吸附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吸附、基本平衡、完全平衡三个阶段。快速吸附大概需要30分钟,可以达到70%―80%的吸附容量。三水厂和二水厂的取水口与净水厂之间距离较短,需要将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装置设在取水口头部,通过利用原水在管道中输送的时间,使粉末活性炭与原水尽可能充分接触,从而去除大部分污染物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