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音乐论文

论韦伯钢琴曲《邀舞》的一度创作_一度创作钢琴

时间:2011-05-26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音乐艺术领域,人们通常把作曲家完成作品创作的过程称为“一度创作”。只有对原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发掘并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与风格,才能将作曲家“一度创作”的音乐思想充分展现给广大听众。有鉴于此,笔者以“论韦伯钢琴曲《邀舞》的一度创作”为题,从创作背景、创作特征、音乐本体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韦伯邀舞,一度创作钢琴
 

《邀舞》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年—1826年)的杰作。该作品写于1819年,是韦伯钢琴曲中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众所周知,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韦伯主要是一个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1]然而,韦伯对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贡献同样表现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作为十九世纪典型圆舞曲的代表作,《邀舞》在圆舞曲体裁史上具有双重先驱地位,既是第一部真正的标题性圆舞曲,也是第一部抛开了实用功能的纯音乐会独奏圆舞曲,它预示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特点(各圆舞曲不再现, 只在尾声部相呼应),在浪漫派作曲家的舞蹈音乐体裁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音乐本体分析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创作背景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虽以封建复辟而告终,但它为后来的一个世纪提供了反抗压迫的方式,也赋予音乐家要求挣脱约束、获得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它使音乐家与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音乐家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使自己创作的音乐富有新意,才能够打动广大的听众。从十九世纪初开始,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逐渐占主要地位,音乐因此便向着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方向走去一度创作钢琴,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与18世纪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喜好把眼光投向遥远的往昔和不可知的未来。饱含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渴望综合一切,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些企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图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这就是十九世纪的标题音乐。韦伯的《邀舞》即是其中最初的代表,它是韦伯献给爱妻卡罗琳娜的生日礼物(韦伯曾边弹边向妻子阐释作品的音乐意蕴,为后世准确理解和演绎这首作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整首作品技巧华丽(韦伯当时将此曲命名为《华丽回旋曲》,是以后世有人误将此曲与韦伯的《华丽回旋曲》Op.62混为一谈),音乐形象鲜明。这首作品的旋律语言近似当时奥地利和德国流行的圆舞曲的音调,和声色彩朴素、清新而富于表现力。在创作手法上,作曲家大胆地突破古典主义思想的束缚,极力张扬自己的思想个性,极力追求浪漫主义色彩——把标题构想作为创作思维的一种原则,采用圆舞曲形式,运用具有一定回旋性的倍复三部曲式结构,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反对墨守陈规的形式”、“讲究内在、主观与合乎情感需要的以情为主、以乐传情,强调音乐的传情作用、表情作用”的音乐美学观。这在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韦伯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音乐第一人”。

第二、创作特征

1、标题性思维 通俗来说,“标题音乐”就是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相对于“无标题的纯音乐”而言,它更加强调音乐的文学性和描绘性,以显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一种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性的器乐作品。这就要求作曲家在创作这种音乐的时候,以标题为经纬进行构思,脑子里面总有某个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子,这样创作出的音乐则比较形象、具体,并有一定的情节。同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听赏、理解作品,而“纯音乐”则没有这层含义。

《邀舞》是欧洲音乐史上第一部非常典型的标题音乐,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形象巧妙结合,采用标题性思维的创作原则一度创作钢琴,把脑海中所描述的不同文学形象,通过数个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段落完整的展现出来,从而使音乐形象更加逼真、生动:十九世纪的欧洲,上层社会的一次大型社交舞会上,场面盛大、辉煌。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士偶遇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被她的美丽所深深打动,遂主动向前发出邀请。面对陌生男士的突然请求,女士害羞的不知所措,委婉的给予了拒绝。男士没有因此而放弃,态度坚决的再次发出邀请,女士被男士的真诚所感动,欣然接受了男士的请求。二人开始相互交谈起来,彼此渐渐熟悉,谈的越来越投机,随后女士高兴地挽着男士的胳膊,缓步迈入舞池,各就各位,等待音乐起舞。之后,乐曲分别描写了“集体舞”、“双人舞”、“旋转舞”、“轻歌曼舞”、“一问一答”、“高潮段落”以及“谢别”的情景。它们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为我们展现了大型舞会由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一方面极力渲染了“集体舞”气势磅礴、雄壮刚毅的壮观场面,另一方面重点描写了男女主人公陶醉其中,忘情飞舞的各种神态以及二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乐曲最后,描写了舞会结束,男女主人公依依不舍相互“谢别”情景。将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一幕幕的情景仿佛近在我们眼帘,令人沉浸其中,产生无限遐想。

纵观全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邀舞》中所塑造的形象和情节实在是太清晰、逼真了,以至于即便是在没有标题的提示下,我们也能够准确无误的理解作品,将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完整的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运用标题性思维,把音乐与文学形象相结合起来的创作方式,对于我们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一度创作钢琴,透彻的分析理解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用圆舞曲形式圆舞曲又称“华尔兹”, 是在“兰得勒舞曲”(十六世纪,奥地利民间流行的一种农村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自由旋转,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3/4拍或3/8、6/8拍,速度轻快,节奏通常为“X — X |或 X.X X |或 X | X — X | X”,开始于第一拍或者第三拍。此外,圆舞曲的伴奏音型通常强弱分明: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

在圆舞曲出现之前,在欧洲宫廷中流行的大都是四平八稳,温文典雅,配合着上层社会小姐、太太们拎着裙子屈膝行礼等动作的呆板的舞曲。《邀舞》在创作时则巧妙地采用了圆舞曲的形式,用几首带有调性联系和情绪烘托的舞曲,并配有序奏和尾声构成全曲,这几首舞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较为独立,从不同的角度完美地诠释着作品的音乐内涵,同时各圆舞曲不再现只在尾声部相呼应,这也预示了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特点。伴随着圆舞曲这种全新体裁形式的出现,它轻快优美地旋律、激情奔放的热烈气氛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很快在城市中特别是维也纳有了空前地发展,因此也有人称圆舞曲为维也纳圆舞曲。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圆舞曲逐渐被分划分为供伴舞用的实用性圆舞曲和供音乐会演奏用的艺术性圆舞曲两种类型。到十九世纪,圆舞曲体裁风靡整个欧洲,处于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至今方兴未艾。《邀舞》是第一部抛开了实用功能的纯音乐会独奏圆舞曲,成为后来盛行的器乐小品体裁的先声,把为伴奏而用的圆舞曲提高到了供欣赏的水平,使得圆舞曲从此走进了高雅地艺术殿堂,并且开拓了标题音乐的表现方法。[2]从作品中我们已经能窥见圆舞曲富于特征的伴奏型以及优美的旋转性等主要音乐特点。《邀舞》开创了欧洲音乐史上一度创作钢琴,采用圆舞曲形式创作钢琴音乐的先河,为后人的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推动浪漫主义音乐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倍复三部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指的是一部作品的基本结构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作品的整体“框架”。在日常的作品分析中,我们所经常碰到的曲式结构主要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包括单二部、复二部)、三部曲式(包括单三部、复三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以及回旋奏鸣曲式等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邀舞》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带有一定回旋性的倍复三部曲式结构,这在以往的钢琴作品中是并不多见的。全曲的简略曲式图为:

一度创作钢琴首部插部

一度创作钢琴x(引子) AB C D(连接过渡) AE F G 连E

bD35 8 16 1216 832 16 20 4 32

一度创作钢琴展开部再现部

A1D1 A2 C1 B1 B2(连接) A B C2 A3 X1(尾声)

8 813 28 16 288 16 56 2611

fC f bE C bDbD

通过曲式结构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品的首部和再现部均为复三部结构,这也是作品被称为倍复三部曲式结构的原因。究其结构的实质,实际上乐曲是在某种主导结构的框架下,所体现的多种音乐结构原则的集合:如多重三部性、回旋性、对称性等。

第一、多重三部性

通过仔细的分析乐曲的结构图,我们能够看出乐曲除上面曲式图所反应出的传统意义上整体结构的三部性外,还可以找出如下结构间的三部性:

引子x—乐曲主体—尾声X1

首部:A —BCD—A

插部:E—FG—E

展开部中:A1—D1—A2

再现部中:A—BC2—A3所体现的三部性等。

第二、回旋性

从另一角度来看,乐曲中的第一圆舞曲主题体现了乐曲的主要特征,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共间次出现过6次,而每两次出现的间隔都有另一主题形象的音乐材料作填充,虽然这一主导主题每次的出现可能会有规模、调性上的变化,所填充的材料也不都是彼此对比的内容(这也正是乐曲不能称作为回旋曲的主要原因),但音乐材料的安排同样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回旋性特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音乐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
下一篇论文: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诗情画意_意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音乐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音乐论文
读者推荐的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