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解读《圣洁百合》的宗教主题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约翰·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多产作家。宗教信仰问题是美国民众经常要面对的。提出尊重宗教思想及宗教情感作为人的优秀传统在拯救人心方面的作用。约翰·厄普代克,解读《圣洁百合》的宗教主题。
关键词:约翰·厄普代克,宗教信仰,宗教情感
 

约翰·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多产作家。他的创作目光聚焦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及其生存状况。生活中,宗教信仰问题是美国民众经常要面对的,以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写作素材的厄普代克自然不会错过对该主题的讨论。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厄普代克在20世纪末梳理了他的宗教观,于1996年推出《圣洁百合》。作者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写起,止笔于20世纪90年代,将他对宗教近一个世纪的反思全部融入小说。斯蒂夫•麦特卡夫认为这是一本“有意识使之成为‘大部头’的书”。[1] (P2)

故事从当牧师的第一代人克拉伦斯•亚瑟•威尔莫特开始,开篇即点出克拉伦斯宗教信仰的消失。“心中最后一点信心正在消失”, [2] (P3) 厄普代克用了进行时,还用“最后”、“一点”两组修饰语明示读者克拉伦斯对宗教信仰已经彻底失去信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都是克拉伦斯牧师为驳斥教区内一位不安分守己分子而研读反宗教信仰书籍的结果。克拉伦斯在阅读英格索尔这位著名无神论者的《摩西的错误》时发现他与无神论者的思想如此相似,他认可英格索尔的观点:“摩西五经里的上帝是个荒唐的恶棍”。 [2] (P3) 厄普代克接着让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进行辩论,他指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宗教的地位,但是宗教信仰缺失的关键是以牧师为代表的一代人对宗教丧失了信心,是底座的塌陷,这一论断与作家的另外一部作品《罗杰教授的版本》(1986)所体现的观点一致。很显然,作家对后者的表现感到意犹未尽,这才在《圣洁百合》里重拾话题。《罗杰教授的版本》重点探讨了人们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揭示了宗教与科学对人生现世的不同指导作用,这实际上是宗教与科学第二回合的较量,《圣洁百合》补充了二者之间的初次对垒。

宗教与科学的第一次对峙导致了克拉伦斯的变化,连带影响到其子特迪也开始怀疑上帝的能力。克拉伦斯心地善良,而且比《兔子,跑吧》(厄普代克,1960)里的埃克尔斯牧师更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更理想化。在发现《圣经》多处矛盾之后,克拉伦斯不顾家人和教会人员的劝阻,毅然辞去牧师工作。发表论文,约翰·厄普代克。这事发生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当时虽然也有其他人士,包括教会内部人士理解克拉伦斯的疑惑,或者说他们也在感受克拉伦斯的疑惑,不过众人考虑更多的不是宗教信仰的真诚问题,而是受到宗教影响的生活问题。例如,教区领导小组的元老迪尔霍尔特劝他为家人利益着想,“教会外边为你准备了什么?什么也比不上在教会里。你已经不再年轻,我的朋友。你已经把你的全部投在你所做的这份工作上了。”[2] (P71) 长老托马斯·迪里弗是少有的从神学角度解释克拉伦斯行为的人,他认为普林斯顿神学院的保守主义思想限制了克拉伦斯的思维,“那两位霍奇,加上本杰明·沃菲尔德——好人,但是当历史的风刮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束手无策了。他们不会弯曲,威尔莫特先生,不会弯的东西是要断的。”[2] (P77)

当时的人们或者出于一种习惯,或为了生存,或者固于社会传统,都在坚持着宗教信仰,主动放弃牧师工作的克拉伦斯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背上了背叛信仰的骂名,在信仰自由的美国,克拉伦斯就“这样沾上了洗不掉的污点”, [2] (P92) 最终靠推销百科全书潦倒地度过人生。他最小的孩子特迪(克拉伦斯辞职时才10岁)就是在这种阴影下长大的,孩子怨恨上帝不帮父亲度过难关,因此终生放弃信仰。这也正是《兔子,跑吧》的主人公“兔子”哈里思考的问题。“兔子”对女儿的被溺死百思不得其解:上帝只要动动手指拔掉浴缸的塞子,婴儿就不会死去。可上帝为什么这么点忙都不帮呢?“兔子”当然不是真想看见上帝显灵,他只是疑惑教义信仰为什么不能帮孩子的母亲贾尼丝约束自己,让她不再酗酒,婴儿也就不会因她失手而被淹死。不需要深奥的哲学思辨,无数的生活实例清楚地证明了上帝在指引人生方面的无能为力。

虽然克拉伦斯和特迪都不再崇拜上帝,但他们的妻子都还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第三代人埃茜就是在这样一个由女性长辈控制充满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里长大的。埃茜笃信上帝,甚至把她的成功都归于上帝的赐予。尽管如此,埃茜并没有成为祖父克拉伦斯或者其父特迪那样的好人,虽然他们都不信仰上帝。宗教信仰的有无及虔诚与否早已不是关乎人性善恶的重要因素,宗教对道德观念的约束力已经是今非昔比。科学的发展不仅暴露出宗教愚昧之处,伴随科学发展过程不断出现的新奇事物,如电影,更是极大地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宗教领地也因此又缩减了一块。发表论文,约翰·厄普代克。发表论文,约翰·厄普代克。

第四代人埃茜的儿子克拉克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不会有人向他灌输对上帝的爱。小说多次描绘了幼年克拉克的天真可爱,充满了好奇心,以此对比其成年后的彷徨无助,直至对生活失去希望。正是他对生活的困惑引来了“圣殿”女教徒哈娜的注意,克拉克被骗到“圣殿”。克拉克起初对圣殿产生了本能的恐惧,不过恐惧最终被证明自身价值的愿望压倒,他加入“真理与真正信仰的圣殿”,并改名以扫,这个名字预示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结局也确实如此。加入“新教”的克拉克是全书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人物。最亲近的妈妈只关心自己的出名,她所信奉的上帝没有将其博爱精神传递给这位女信徒,旁人也无法给予克拉克真正的人生帮助,缺乏引导的克拉克加入“新教”,希望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但最后的大火让他明白了圣殿里的那位“活人上帝”不过是个自私疯狂的信徒,圣殿里没有真理可寻。发表论文,约翰·厄普代克。克拉克救出被困火中的妇女儿童,自己却选择了死亡,“他对身外的世界已无所依恋”,因为“那里有的只是喧嚣和给妈妈带来的尴尬。再就是那些嫖客、巫师以及成帮结伙目空一切的臭狗屎”。 [2] (P503)

埃茜感谢上帝让她的儿子最终成了一位英雄,她一直以为克拉克“总得设法满足自己出名的欲望”, [2] (P371) 殊不知“渴望成功的本性”只是她的上帝赐予她的,儿子的愿望比母亲的要普通得多,他希望拥有温暖的家、爱孩子并关心孩子成长的长辈以及积极有意义的人生,他不稀罕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他只渴望妈妈的关注。缺乏母爱的孩子却具有耶稣那样的父爱,在灰心绝望想一死了之时,善良的克拉克想着先把无辜的孩子带到安全地带,不想他们变成狂热宗教的牺牲品,但这之后呢,谁能帮助这些孩子平安、健康地成长?厄普代克用简洁的三个字“孩子们”结束了全书。小说最后一章的那把大火是对美国宗教信仰的拷问:传统上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假上帝”是注定要灭亡,而美国人又需要信仰,新的上帝、新的信仰在哪里?厄普代克饱含着叹息与无奈写下这没有结局的结局。

在这本“大部头”的书里,厄普代克通过展示四代人的生活经历来全面展开他对美国宗教信仰变化轨迹的描述和讨论,涵盖了20世纪初第一代人的坚定(男、女)——动摇(男),第二代人的放弃(男)——坚持(女),第三代人的重拾-改装(女),和第四代人的混乱(男)。无论宗教信仰如何变化,它始终是存在的。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立国之本的国家。总统宣誓就职时要将手放在《圣经》上,不信奉上帝的人无法在法庭上充当证人,海、陆、空三军都有随军牧师,学校开设宗教课程,甚至把“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的字样印在了该国的每一张钞票上。宗教文化是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发表论文,约翰·厄普代克。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说过:“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发表论文,约翰·厄普代克。······ 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控制家庭生活进而控制国家。”[3] (P249)可以说,宗教伴随着美国的成长历史。从17世纪到21世纪,美国民众对宗教的热情几起几落。宗教的不稳定发展有政治、经济和战争的原因,也有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因,但是无论原因如何,也无论宗教的发展是多么的不稳定,美国民众的宗教情感一直在延续着。

新一代美国人在选择新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和抗议的同时,依然在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尤其是处在全球化的大氛围下,美国人迫切希望远离种种不安全感,这就为宗教延续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且宗教自身也在不断地重新定位,希望继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发挥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俗道德、心理情感及价值观念的无形影响。当然,这不意味着作家期待宗教重新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这不是厄普代克探索宗教内涵的目的,他看重的是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信徒通过宗教信念把自身心理上的不平衡状态调节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处于比较稳定、平和的心境。宗教还可以把世俗化的道德准则提升到信仰的高度,从而有助于信徒规范自己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角色。宗教能起到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所不能起的作用,对信徒有很强的约束力,这是作家厄普代克想强调的宗教务实的力量。

厄普代克在否定形式上的宗教基础上,提出尊重宗教思想及宗教情感作为人的优秀传统在拯救人心方面的作用。对他来说,宗教教义在客观上是否真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感兴趣的是宗教信仰在美国人真挚情感和理想上的体现,毕竟,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的本质、处境、归宿等问题,宗教是主观感情的产物,信仰是一种感情形式。作家在其另外一部涉及宗教话题的作品《罗杰教授的版本》中借主人公之口说任何一个绝望的人都会去寻求上帝的安慰,这源于美国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心理积淀起作用的表现。作家在接受《明镜》采访时也表达过:“一旦有了太多的宗教信仰就会让人变得疯狂和残忍。人就会变成一个狂热的穆斯林、一个偏激的基督徒或者其他形式的极端主义者。然而一点点信仰是于人无害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度过生活所固有的恐怖时刻”。 [4] (P190)


参考文献:
[1]Metcalf,Steve. Beautyof ‘Lilies’ Lies in Its Sadness, Resilience. 转引自《圣洁百合》序.
[2]约翰·厄普代克.《圣洁百合》[M].袁凤珠译.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康马杰.《美国精神》[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伏尔克·哈格、亚历克桑德·奥桑.“我们曾经失去过控制”——厄普代克访谈录[J] .徐莉译.《译林》,2005(4):190-19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下一篇论文:解读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现场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