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善于把文字、语言作为叙事的载体,超越了现实的时空轨道,利用读者的想象去塑造形象,补偿了文字叙述的审美表现力较弱的特点,使人物形象在读者思维的游离中获得浮雕感和质感,从而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作者那飘忽、朦胧的情绪也就有了可触可感的质地,本原的美、形象的美和朦胧的美交错迷离。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总是用温情的笔墨,冷静记录出故事的原生态,不对事件发表任何个人的主观看法,而是在事件的末尾留下飘忽不定的答案,让读者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样,作者就将叙述的自由和读者想象的巨大空间很好的融合起来,保持了场景和形象描写的完整性,作品的结构在作者的安排下也显得交错有致、变动自如。
品读汪曾祺不同时期的小说,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既有对人物生存状态的写实性描摹,又有对人生理想追求的抒情性想象。在梦幻般的抒情想象中总是不时地展现出现实生活中残缺人生的另一面,促成了梦与现实的分离。梦与现实分离的最后结论是:回归本原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残缺的完美。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小说经典[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张家恕.颠覆与建构---新闻写作原理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 名作欣赏. [J]山西出版集团,2007.2(2)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