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时间:2011-06-10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边城》---牧歌情调。长河》――现实关照。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
论文关键词:《边城》,《长河》,牧歌,现实冲击,文化理想

 

沈从文一九二四年开始文学创作,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在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沈从文创作风格和文化理想的当属《边城》、《长河》两篇。两部作品既有内在关联,又同中有异。《边城》孕育了《长河》,《长河》又冲出了《边城》,由封闭到开放,由牧歌情调转向现实描绘,作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边城》---牧歌情调

《边城》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分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的特定心态。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在《湘行散记。老伴》中,作者回忆到,在刚开始当兵时在泸溪有一位叫“傩佑”的伙伴,看中了城街上绒线铺的女孩“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本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1】,这当为翠翠的原型。另外在《水云》中,作者亦说过“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边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2】 另外还有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那就是在《沈从文全集》中首次发表的《〈边城〉新题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因素。现将新题记摘录如下: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曰,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人文历史论文,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从这段新题记中,我们可以提取到这样一些信息。首先,是过往生活的一种积淀回忆,这其中包括“闻杜鹃极悲哀,”“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母亲死去,心中充满悲伤”,等一组密集的信息,而且这些都是悲伤的情景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作家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往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生活经历在经过作家的酝酿组合之后,就以作品的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沈从文的创作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由以上这些信息人文历史论文,不难感受到作家的那种苍凉心境,从而也可以推断出作品的大致基调。《边城》正是在如此的一种心理作用下凝结而成的。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读《边城》:

首先,《边城》是一首抒情诗,是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正如沈从文在《水云》中所说,想把《边城》写成一首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既然是纯粹的诗,小说在描写及情节等方面应当具有诗意般的特质。而且肯定寄予了作者一种独特的情感。那么《边城》的诗意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人际关系以及自然风物等方面。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完美的形象塑造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在这一点上,《边城》是成功的。无论是翠翠,还是老船夫,抑或顺顺一家,都有一颗质朴无华的心灵,健康善良的本性。他们仗义,重利轻义,坦荡直爽。正像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序中说的,“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人文历史论文,用尖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3】 这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他心中永恒的追求。他深切地爱着家乡的人,他是以湘西素朴的人们为原型来塑造《边城》中的每个人的。翠翠是那么的美好,任何人见了都会油然地生出一种怜爱疼惜的感情,她是那么地纯洁脱俗,毫无心机,她用心照顾爷爷,也有着少女那情窦初开的烦恼。虽然小小的边城也有着一些复杂的人事,但翠翠始终单纯如一,在经历了感情的波折人文历史论文,爷爷去世之后,她长大了,可见沈从文对笔下的翠翠充满了爱惜之情。希望她单纯快乐,更希望她能长大成人,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翠翠这个形象本身具有很大的浪漫性。

在《边城》中,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积极地对待生活,情感质朴而热烈,面对情感,他们坦荡真诚,即使是亲兄弟面对同一个女孩子,他们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段,而是公平追求,为心爱的女孩轮流唱歌。这是多么健康的心灵! 这里的人们坦然地面对生活,即使是妓女,也是情深意切,质朴浑厚。她们“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那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她们的性格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沈从文笔下的茶峒亦是山灵水秀,风景优美。《边城》第二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茶峒。山水、小篷船、吊脚楼、人家。每件事物都有独特的美,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边城恰似一个世外桃源,静静地展示着它那幽静诗性的美。以傩送月夜为翠翠唱歌的情景为例,那种飘渺美好的感觉令人陶醉: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被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 ___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多么美丽的梦境,多么美好的景致。这段文字将情与景交融,用梦的形式将翠翠那种美妙的心理表现出来。沈从文说他写作时是非常注重文字的锤炼的,的确如此。“浮起”、“飘着”、“上下”、“到了”、“窜过”、“摘” ,单是这一组动词就很形象,运用地恰到好处。有学者将《边城》形容为一幅水墨画,实在是妥贴生动。【4】

其次,《边城》也是一曲凄楚的挽歌。

读完《边城》,会让人产生一种惆怅,一种淡淡的哀愁。由《新题记》所表达的信息,能看出作品的基调,而且《边城》并不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内完成的,它是作者许多过往生活记忆的一种凝聚,这就使得作品本身有丰富的意蕴。《边城》可用这句话来概括“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5】 简单地说,《边城》讲的是翠翠的爱情悲剧。翠翠与傩送彼此喜欢,皆纯洁善良,但结局却是遗憾。这中间有许多的曲折,误会越加增多,使得最初的希望最终成为失望。为什么?“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天’去负责会计毕业论文范文。”【6】 “天”这个概念很大,“‘天’的意志不在乎人的意志。即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7】 沈从为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对人生的关照,对生活的体悟。曾经有人问沈从文,边城的内在东西是什么,沈从文说是“思索”【8】。沈从文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生的思考。从23岁来到北京,就开始了这个外乡人传奇的经历。少年行伍的经历对沈从文的影响是终生的。见惯了杀人的场面,接触的事情实在是可怕。所以沈从文始终关注平凡人的生活,向往一切美好的善良的人性,希望构建一种健康纯朴的品格。他对生活充满悲悯,这悲悯包含一种担忧,又有一种坚强。所有这些在《边城》中都可以感受地到。虽然边城中的人们都经历了生活的波折,但他们依然坚强地面对,对生活充满期待。就似结尾一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人文历史论文,也许‘明天’ 回来!”这也是沈从文的憧憬和守望。

《长河》――现实关照

分析《边城》,不得不提到《长河》。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早在沈从文写《边城》时,就预言到:“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9】这可看作是《长河》的创作初衷。一九三四年返乡时,沈从文就开始酝酿《长河》。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在其兄沈云麓家暂住几个月,其弟沈岳荃,一位抗日的现役团长,也来到此。沈从文因此对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种政治势力在此地的争夺,抗战的爆发,“现代化”的影响,都使得平静的村庄不再宁静,沈从文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创作《长河》的。

“新生活”是《长河》的一个关键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五十多次。“新生活运动”是一九三四年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一场运动,核心是恢复“礼、义、廉、耻”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规范和儒家价值观。可以说,《长河》中人人谈及色变。他们甚至不知“新生活”为何物,只是莫名地感到恐慌。新生活“几乎代表了一切来自外面世界的、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造成极大麻烦和灾难的可怕力量。”【10】湘西在历史上就动荡不断,这里的人们时刻都面临着未知的威胁。沈从文这样写其实表达了他对湘西现状的一种担忧。

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长河》延续了《边城》的风格,船总藤长顺一家,老水手满满。这些人仍然仗义直爽,勤劳能干。夭夭就似翠翠,天真无邪,但却更加洒脱,机灵,勇敢,性格更趋完美。看守祠堂的满满也比《边城》中的老船夫洞悉世事,历尽沧桑,平凡而不简单。除了这些善良的人以外,小说中还有“保安队长”之流。 这个人受过“现代”教育,但却仗着自己的权势,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欺压百姓。尤其是当在顺顺那里碰壁时,就对纯洁的夭夭心生邪念。沈从文看到了湘西的现实,“‘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式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11】 这一切浮华的事物扰乱了这里的平静。人们接受“现代化”教育,变得趾高气昂,思想“摩登”。现代性不仅没有给人带来进步,反而使道德更加败落。沈从文对湘西的历史有深切理解,一直为之担忧。 湘西的现实如此,湘西的明天又会怎样?湘西就像小说中的那条长河,平静中蕴藏着力量 ,奔腾着流向不可知的远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贡献
下一篇论文: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军事方略初探_人文历史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