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且不妨为回文词——从苏轼回文词看回文美学价值

时间:2012-08-12  作者:艾杨柳

论文导读::回文概述。美学价值。且不妨为回文词——从苏轼回文词看回文美学价值。
论文关键词:回文,苏轼回文词,美学价值
 

一、回文概述

回文,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利用汉字语序之间的错综或相反而形成的回环往复,故又称之为“回纹”、“回环”。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看,回文形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早有运用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了。《老子》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的回文形式为文章增色不少,但是当时却并没使回文得到世人足够的认同和重视。直到前秦窦滔之妻苏若兰所作的《璇玑图》,回文形式这才大放异彩。

《璇玑图》又称为织锦回文图。据《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中《窦滔妻苏氏》所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1]。《璇玑图》除了正中央的“心”字为后人所加以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不管是纵向、横向、斜着或交互,正读、反读,退一字或者迭一字,添字、借字来读均可成诗人文历史论文,读法颇多,宛转循环,奇妙无穷。此后不久,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书中把回文看成了一种诗体,“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繁云。”[2]至此以后,回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固定了下来,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可观的回文作品,萧纲、庾信等人都有回文诗传世。而自从唐武则天撰写了《织锦璇玑图序》之后,苏蕙织锦回文的故事广为流传,回文形式以及回文诗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到了宋代,面对着唐诗注重意境的光辉典范,宋人只得另辟蹊径开始了对词的开拓,回文词相应诞生。据现今保留下来的书目记载,最早创作回文词的作者是对词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的苏轼。自他之后,如秦观、黄庭坚、朱熹、梅窗等大家纷纷效仿,也创作得有多首回文词。宋人桑世昌对宋以前的回文作品进行了收集,集有《回文类聚》一书。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回文的发展和繁荣免费论文

至于元代,回文作品出现得很少,这也许和当时散曲的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回文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社会相对比较安定,经济也相对繁荣,这种经济高度繁荣的局面,客观上对文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说,明清两代统治者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统治,对文人实行高压以及笼络的手段,所以,大多数的文人得不到重用,他们只能借助隐晦的诗文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回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回文数量增多,而且形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如清代学者戴名世创制了“锦缠枝”一体,同时运用了顶针、回文两种手法,回环盘旋,极为巧妙。在回文词方面,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更是创作出了整首回读的回文词。清朝甚至还有人专门制作回文图,如《回文片锦》,技术极其工巧。回文形式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

回文这一体式发展到近现代渐趋衰落,回文诗、回文词、回文曲几乎销声匿迹,偶尔有的回文词作,已是难成气候。只有诸如回文对联等,因其形式相对简单,创作难度较低,至今仍被采用。

二、形式

任何一种文体,在它最初萌芽的时期,在形式上都是比较简单的人文历史论文,词也是一样。它发源于唐,后经历晚唐、五代十国,随着词作者的越来越多,词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最后发展到宋朝,经宋人的努力发展,词的类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中回文词就应运而生。回文词作为宋代杂体词的一种,与集句、隐括、联句、嵌字等形式在当时的宋朝比较流行。据现今保存下来的回文作品来看,回文史上第一个创作回文词的是北宋时期对词作出了很大贡献的苏轼。田同之在《西圃词说·邹只谟论隐括体与回文体》一文中曾说,“词有隐括体,有回文体。回文之就句回者,自东坡、晦庵始也。”苏轼词作今存三百五十余首,其中回文词共八首。他曾经说过:“所传小词,为伪托者,察之。然自此亦不可不密也。回文比来甚奇,尝恨其主不称。若归吾人,真可喜,可谓得其所哉,亦须出也。[3]”不仅如此,苏轼还认为“示其回文小阕,律度甚致,不失雍容,欲和,殆不可及”[3]

这八首回文词,除一首词牌名为《西江月》外,其余七首皆是《菩萨蛮》的词牌。对于《菩萨蛮》这种词牌载体下的回文词在形式上相对简单,多为“就句回文”。“就句回文”就是指词中的下一句是上一句的回读。苏轼的《菩萨蛮·四时闺怨》就是“就句回文”形式的“名倒句”,现摘录一首于下:

《菩萨蛮·夏闺怨》[4]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这首词共八句,其中第二、四、六、八分别为前一句的回读。回环往复,读之觉得妙趣横生,同时也合乎词体的平仄韵律。

据记载,《回文类聚》卷四及补遗共收有57首回文词,其中以《菩萨蛮》为词牌的就有53首。之所以诸如苏轼,以及后来的黄庭坚、朱熹等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菩萨蛮》这个词牌作为他们创作回文词的载体,这和《菩萨蛮》这个词牌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以《菩萨蛮》为词牌的词作一般为八句,上下片各为四句,共四十四字,在字数上一般为“七七五五,五五五五”的形式,正是这种字数排列上的每两句字数相等的体式,使得回读之时不用改变字数就可以直接循环往复,这为作者创作回文词提供了很大便利。

与《菩萨蛮》那几首回文词不同的是,苏轼还创作了另一首回文词,即《西江月·咏梅》,在这首回文词中,苏轼打破在诸如《菩萨蛮·四时闺怨》中的“就句回读”,出现了“上下阕回读”的又一回文词形式。

《西江月 咏梅》[5]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人文历史论文,远路微香趁马。 这首词是上下阕回读,即下阕从上阕的最后一个字开始向前回读。因为以《西江月》为词牌的词作多分为上下两阕,字数上长短不一,一般是“六六七六,六六七六”式,所以在上下阕进行倒读回文之后,上下片中的为七个字的那句就会分别面临句式上的变化,这样相应的就增加了作者创作回文词的难度。

自从苏轼创作回文词之后,诸如黄庭坚、刘焘、朱熹等大家也纷纷效仿,加入创作,回文词在形式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苏轼最先开创的“就句回文”、“上下阕回文”,又增加了“通体回文”、“异体式回文”等形式。所谓“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词从尾字倒读至开头一字,也能成为一首音韵和谐,文意通达的诗词免费论文。代表作如王文甫的《虞美人·寄情》。而“异体式回文”是指词作原本是一种词牌,从尾回读至开头之后可能就变成了另一种词牌的词作,或者变成了回文诗。代表作品如清代女诗人张芬的《虞美人》,题名为《寄怀素窗陈妹》,顺读为词,但是倒读过来却成了一首七言律诗。词作别处心裁,读来实在是引人入胜。

三、美学价值

回文词纷繁复杂的回文形式,行文构思之巧妙,总会让人产生由衷的赞叹,然而世人对于回文词的评价一直不高。如清代陈廷焯在他撰写的《白雨斋词话》中就这样说过,“回文集句叠韵之类,皆是词中下乘。有志于古者,断不可以此眩奇。一染其习,终身不可语于大雅矣。若友朋唱和,各言性情,各出机杼可也,亦不必以叠韵为能事。(就中叠韵尚可偶一为之。次则集句。最下莫如回文,断不可效尤也)”[6]《四库全书》的总负责人纪昀也认为自回文体出现后,“咏歌渐成,工巧日增”,因此他把《回文类聚》收入《四库全书》也仅仅是出于资料保存的需要。如果从回文词所涉及的内容来考察,以苏轼的回文词为代表,“纵观《回文类聚》中所载之宋代回文词,描写女子闺中情怀的词作占绝大多数”,[7]正是这种描写闲情、闺怨之情的“小文”,它们少有像别的诗词作品一样关乎国家人生大事等等,所以世人潜意识中也只是把创作此类回文诗词当成了展示个人才智、逞才竟能的文人游戏罢了。从回文词的内容这一层面来说,硬要说回文词有多么大的文学价值那是很牵强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回文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在形式上所涉及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带来的美学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朱光潜先生曾说,现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对文字游戏不免轻视。其实,诗的文字声音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条对于造型艺术,都是产生美感的媒介,是不可忽视的。他还指出,“就学理说,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经验的东西都有若干艺术的价值。巧妙的文字游戏,以及技巧的娴熟的运用,可以引起一种美感,也是不容讳言的。[8]”回文词的形式人文历史论文,不论是最简单的“就句回读”,还是最为复杂的“异体式回文”,这些都打破了原始诗词形式的“一板一眼”,回环往复,不断变化的形式,不仅带来了创作的乐趣,同时也带来了阅读之时的美感。这就好比如绘画艺术中的直线和曲线,若论及审美上的价值,曲线远比直线带给人的美感要多。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它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由简单变为复杂,或者说由质朴变为华丽,在这一向复杂、华丽的过渡中,带来形式上的变化那是不可避免的,形式的多样性,往往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同时,相对独立的形式,又会对文学内容带来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古典文学由正求变的一个规律。回文词因其似乎“争奇斗巧”的形式,总会让很多人不屑于谈及,然而我想说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至今,那就是因为有着兼收并包的旨向才会如此的精彩绝伦且博大精深,作为古典文化中的一部分,回文词不应该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它是“我国百花齐放的诗坛中的又一朵奇葩,它使我国的诗歌领域更加丰富,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7]在推崇自由、开放的当今社会,我们文学同样要有这种精神理念作为向导,对于回文词我想说的是:且不妨为回文词。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八册.卷八九至卷一00)[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23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62
[3]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165
[4](宋)苏轼著.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90
[5]王其峰.孙安邦.孙蓓编著.中国回文诗图大观[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248
[6](清)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1
[7]墙峻峰.小议宋代回文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2):87,90
[8]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搏击俱乐部》中灵魂对身体的反抗_镜中我
下一篇论文:《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之世界视野与比较思维_免费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