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当前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杂交,高产原理,旱育秧秧苗素质,早熟,早播
(一)旱育秧的主要特点及其高产原理
旱育秧具有“三早两高”的特点,即早播、早栽、早熟、高产、高效。免费论文,高产原理。其高产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秧苗素质好。
秧苗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在叶龄相近条件下,无论是2.5~4叶左右的中小苗秧,还是6~8叶的大苗秧,都表现为旱育秧的秧苗素质明显比湿润育秧好;而秧苗素质又分别与单株带蘖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秧苗素质好是旱育秧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延长营养生长期。旱育秧能有效地解决湿润育秧低温所致的烂秧死苗问题。据试验,播种后10天平均气温10℃情况下,旱育秧成苗率可达67%,而湿润育秧仅为39.4%;当成苗率达到75%时,旱育秧要求播种后10天平均气温为11.3℃,而湿润育秧则要求14.5℃。因此,旱育秧播种期可较当地湿润育秧正常播种期适当提早。旱育秧不同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相差0~20天,成熟期相差2~6天,以致营养生长期相差3~14天。经相关分析,营养生长期延长天数与稻谷增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82※※。这说明旱育秧适时早播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是旱育秧增产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旱育秧适宜推广的地区
旱育秧并非任何地区和稻田都有增产效果。试验研究表明,旱育秧较湿润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高度和当地水稻产量水平密切相关。从旱育秧与湿润育秧多点同田对比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看出,旱育秧的增产效果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当地生产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即中低产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增产作用较大,高产区和低海拔地区增产作用较小甚至减产。如当地湿润育秧产量为3.0~6.75吨/公顷的中低产区和海拔高度1200~2300米的高寒山区,采用旱育秧的增产作用极大,应加大旱育秧苗在该区的推广力度;当地湿润育秧产量已达9.0~9.75吨/公顷的高产区,利用旱育秧的增产作用欠佳。分析其原因,水稻中低产区和高海拔地区湿润育秧产量低主要是由于稻田肥力低下,土壤温度较低,水稻分蘖发生少而慢,以致有效穗明显不足而减产;采用旱育秧后因其秧苗素质好、分蘖力强,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而增产。免费论文,高产原理。然而,水稻高产区和低海拔区的湿润育秧产量已经较高,其有效穗数已达较高水平,采用旱育秧后虽然其有效穗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每穗实粒数有所下降,最终其增产的作用程度则比前者小,有的反因群体过大而有所减产。
(三)旱育秧技术
1.旱育秧苗的形态生理指标
采用旱育秧要达到增产目的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秧苗素要求,以下是旱育小苗秧和中苗秧的形态生理参考指标。
(1)旱育小苗秧
形态指标:苗高12厘米,叶龄3.0,单株叶面积14平方厘米;单株根数10条、根长16厘米以上;每100株的根鲜重1.4克、干重0.5克,假茎鞘鲜重8.2克、干重1.3克,叶片鲜重6.9克、干重1.8克,地上部干重在3.1克以上。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生理指标:地上部苗体中全氮含量4.7%,五氧化二磷2.0%,氧化钾4.2%,C/N值8.7,醇溶性糖8.8%,淀粉1.0%。
(2)旱育中苗秧
形态指标:苗高14厘米,叶龄5.0,单株叶面积19平方厘米;单株根数17条、根长46厘米以上;每100株的根鲜重4.9克、干重1.7克,假茎鞘鲜重16.4克、干重2.8克,叶片鲜重13.8克、干重3.5克,地上部干重在6.4克以上。
生理指标:地上部苗体中全氮含量4.7%,五氧化二磷1.9%,氧化钾4.3%,C/N值10.4,醇溶性糖6.5%,淀粉1.4%。
2.育秧技术
(1)品种选择: 杂交中稻的再生力受品种影响较大,一般中等穗型组合的再生力比大穗型组合强,生产上可选用II优602和II优7号等。
(2)苗床准备:苗床地应选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水源方便的蔬菜地。苗床用地要固定,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利。每亩本田需净播种面积15~20平方米。播种前按每平方米苗床地施入5~10公斤腐熟人畜粪水培肥土壤。
(3)整地作厢:平整苗床地在播种前2~3天晴天进行,按1.8米开厢,厢宽1.2~1.3米,走道宽0.5~0.6米,厢高5~10厘米,厢长不超过15米。要求苗床表面平整、土细、无杂草。为防治地下害虫,每平方米施入“呋喃丹”2~4克。同时把走道中的床土取出用谷筛过筛,集中堆放,盖种备用。
(4)播种期:常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10℃时即可播种。一般比当地湿润育秧高产正常播种期提早10~15天播种为宜,川南为2月下旬。
(5)播种量:每亩本田用种1公斤。
(6)种子处理:浸种前晒种1~2天。播种前3~4天浸种,浸种时先用清水选种,再放入25%“多菌灵”(或强氯精等,但应按要求的剂量和浓度使用)1000倍液中消毒24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继续用清水浸泡48~72小时待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后(注意每24小时换水一次),即可催芽。
(7)催芽: 箩筐催芽,将浸泡好后的种子装入透气的代子中用清水洗净,并在40~50℃的热水中浸泡1分钟,然后放入装有酿热物(如青草)的箩筐内,再用薄膜覆盖保温。以后每隔4~6小时淋透一次热水,一般24小时可催成粉嘴谷,切忌催芽过长。免费论文,高产原理。催芽种如遇雨不能及时播种,可在室内摊晾等待。
(8)播种:催芽后应及时播种。播种前,将床土浇水达饱和状态,然后用旱育保姆拌种(使用量和使用方法按使用说明)。按每平方米撒播粉嘴谷150~180克,播种要均匀。播种后用细床土盖种,并将床土浇透水,如发现种子露出,再用细床土补盖。最后用“旱秧净”或其它旱育秧专用除草剂兑水喷雾(按使用说明实施)并按水田地膜育秧方法盖膜。
(9)防鼠:播种前2~3天和播种后,在苗床周围摆放灭鼠药。
(10)苗床管理
出苗期:播种至出苗重点是保温保湿,一般不揭膜,如发现苗床干燥还应补水。
一叶期:控温保湿,防止高温烧苗。当膜内温度超过25℃时,应打开两头降温。苗床土失水发白,可适量喷水。若苗床露出谷种,还应用细床土补盖种一次。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二叶期:重点是通风炼苗,控水防病。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晴天适当开膜降温降湿,苗床应保持干燥,即使苗床出现龟裂现象,只要叶片不卷筒,就不必浇水。秧苗长到1.5~2.0叶时,用一千倍“敌克松”溶液喷施苗床,防止“立枯病” 发生。
三叶期:保湿降温、施肥促蘖、炼苗控高。当秧苗长到2.5叶时每平方米用尿素15~20克、氯化钾10克兑水3公斤均匀施雾或泼施,施用后必须立刻用清水洗苗,防止肥料灼伤秧苗。也可用猪粪水兑尿素泼施。
四叶以后,除雨天外,应注意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后逐步过渡到全天揭膜炼苗,以适应外界环境,增强抗逆能力。但不能让雨淋苗床,以防秧徒长。
(四)本田强化栽培技术
1.整地:按常规高产栽培,要求田平、泥绒、水浅。
2.施肥:本田亩施纯N13~15公斤,其中底肥65%,并配施相应的磷钾肥(亩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10~20公斤),追肥35%(亩施尿素10~12公斤,分三次追肥,栽秧后每周一次,每次3~4公斤)。
3.移栽:常年日平均气温达到14~15℃,4叶左右即可移栽,。
4.栽秧方式:按34cm~45 cm×34cm~45 cm规格的双三角形方式栽培,其中小三角形是边长为8~10 cm的等边三角形,每穴栽单株。即每亩栽秧5000~6000穴,每穴栽三株呈等边三角形。免费论文,高产原理。
5.水分管理
本田营养生长期稻田水分管理主要影响产量,对米质的影响较小,该期以浅薄水层或湿润灌溉为宜,栽秧后20天,适当干旱(田土硬实,脚踏有印而不陷)有利于高产。生殖生长期田间水分管理对产量和米质均有影响,此期以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为佳,齐穗后保持田间有水层。有条件者全生育期稻田保持湿润状态,不建立水层。
6.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一般于栽秧后7~10天进行,施药时稻田应有4~5厘米水层,每亩可用新得力10克,或农得时13克,或新代力10克,采用兑水喷雾或拌细土撒施均可。施药后7天以内不得排水,若田内缺水,可缓慢补水。
7. 病虫防治
水稻生育期间及时作好蓟马、螟虫、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的防治。具体防治时间以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为准。要选择低残农药,不超标准施用。其中:
稻螟虫与纹枯病:根据经验一般要防治两次。第一次的防治适宜期在最高苗期前后,防治方法:亩用杀虫双水剂0.25~0.5公斤、井岗霉素1包兑水75公斤喷雾。第二次防治适宜期在孕穗期前后,防治方法与第一次相同。注意施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穗瘟病:凡是发现叶瘟的田块,应及时进行防治。方法:亩用20%三环唑WP100克或75%丰登WP20克,兑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同时对周围的稻田也应用药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