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论文

临夏高海拔地区引种樟子松生长情况研究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国内对樟子松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高海拔(海拔1700m以上)、低纬度(北纬36°以下)地区樟子松的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的研究。高海拔,临夏高海拔地区引种樟子松生长情况研究。
关键词:樟子松,高海拔,生长情况
 

国内对樟子松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大都是对低海拔、高纬度地区樟子松的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的研究,而对高海拔(海拔1700m以上)、低纬度(北纬36°以下)地区樟子松的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的研究,在所见资料中尚未见报道。为此,临夏州林科所于2000—2006年开展了“樟子松引种试验与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引进樟子松苗木和种子,分别在川塬灌区临夏县北塬州林科所、干旱半干旱区永靖县岘塬镇东塬坡、半湿润区临夏市南龙镇张家台、和政县三合镇二甲进行造林对比和育苗试验,经过五年试验观察,樟子松在我州海拔1756—2117m之间栽植,尚未发现病虫危害和干梢现象,抗逆性强,生长量大。

本文仅将临夏高海拔地区引种樟子松造林生长情况研究报告于下:

1 试验点概况

1.1 临夏县北塬乡州林科所试验点概况

临夏州林科所地处临夏县北塬乡前石村(简称州林科所试验点),居东径103°11′、北纬35°37′,属川塬灌区。海拔2026m,年平均降水量501.8mm,且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1327.6mm。年平均气温7.3℃,极端高温37.3℃,极端低温-28℃,无霜期150d左右,早霜出现在10月中旬,晚霜期出现在5月中旬。论文写作,高海拔。地类为苗圃地,地势平坦,土壤为垆土类黄麻土,pH值7—8。具有灌溉条件,无地下水可利用。

1.2 临夏市南龙镇张家台试验点概况

临夏市南龙镇张家台试验点(简称张家台试验点)位于东经103°09′、北纬35°32′,属半湿润区。海拔2021m,年平均降水量500—700mm,年蒸发量1327.1mm。年平均气温7.7℃,极端高温37.3℃,极端低温-28℃,无霜期150d左右,早霜出现在10月中旬,晚霜期出现在5月中旬。地类为集体所有疏林地,土壤为红沙土,pH值7.7,无灌溉条件。坡向为阴坡,坡位中部,坡度20°。主要草本为蒿类,树种有杨树、刺槐、沙棘等。

1.3 和政县三合镇二甲试验点概况

和政县三合镇二甲试验点(简称二甲试验点),居东经103°21′,北纬35°27′,系温凉半湿润气候区,海拔2117m,年平均降水量600—800mm,且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秋季,年蒸发量1340mm。年平均气温5-6℃,极端高温35.8℃,极端低温-25.7℃,年日照时数2478h,无霜期130d,早霜出现在10月下旬,晚霜出现在5月上旬。地类为未成林造林地,土壤为垆土类黄麻土,无灌溉条件。坡向为阴坡,坡位下部,坡度22°。主要树种有云杉、华北落叶松、杨树、侧柏、皮胎果、早酥等。

1.4 永靖县岘塬镇刘家村东塬坡试验点概况

永靖县岘塬镇刘家村东塬坡试验点(简称东塬坡试验点),居东经103°16—103°17′,北纬35°53—35°54′,系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海拔1756—1790m,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且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秋季,年蒸发量1689mm。论文写作,高海拔。年平均气温8.5℃左右,无霜期170-180d,早霜出现在10月下旬,晚霜出现在5月上旬。地类为未成林造林地(山腰坡向为半阴坡,坡位中部,坡度22°,营造混交林)、非林业用地(公路边比较平缓,营造纯林,具有灌水条件),土壤为白土,水溶性强,盐渍化程度重,pH值8-9。主要树种有柠条、柽柳、连翘、侧柏、云杉等,主要草本植物有冰草、芨芨草、骆驼蓬、蒿类等。

试验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

造林试验设计按单因素对比,多点即州林科所、东塬坡、二甲和张家台四个点进行布设。州林科所、东塬坡于2002年 秋季布设,二甲2004年春季布设,张家台2005年春季布设。并在州林科所布设造林后灌水和造林后不灌水对比试验。

2.2 栽培及管理

2002年秋季从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居东经103°05′,北纬38°38′,海拔1378.5m,年平均气温7.5℃,空气湿度50%,年降水量115.1 mm,年蒸发量2485.8 mm[2])引进7年生樟子松苗木200株,苗木规格苗高91cm、地径2 cm,当年秋季在州林科所和东塬坡布设造林对比试验,分别栽植苗木120株(其中造林后灌水105株、造林后不灌水15株,造林后不灌水单行定植)和80株;2003年春季从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引进7年生樟子松苗木3300株,苗木规格苗高95cm、地径2cm,当年春季在州林科所定植2240株、东塬坡定植1060株;2004年春季在二甲定植66株。

整地方式为穴状或水平台整地,定植穴规格为口径0.6 m、深0.6m。栽在后州林科所每年松土除草2—3次,灌水2次,东塬坡公路边每年松土除草2—3次,灌水1次。

2.3 取样技术及分析方法

2.3.1生长量测定方法:每个试验点(片)随机抽取10株,分别调查地径、胸径、树高等地上部分生长量,并进行平均数对比分析。

 

表1 不同引种及造林试验点生长量比较
地点 州林科所 东塬坡 二甲 张家台
灌水 不灌水 公路边 山腰
生态条件 海拔(m) 2026 2027 1790 1756 2117 2021
坡向 半阴坡 阴坡 阴坡
坡位 平地 平地 平地 中部 下部 中部
坡度 0゜ 0゜ 5゜ 10゜ 22゜ 20゜
土壤 垆土类黄麻土 垆土类黄麻土 白土 白土 垆土类黄麻土 红沙土
北纬 35゜37′ 35゜37′ 35゜54 35゜53 35゜27′ 35゜32′
东经 103゜11′ 103゜11 103゜16′ 103゜17 103゜21 103゜09
年均气温(℃) 7.3 7.3 8.5 8.5 5—6 7.7
极端高温(℃) 37.3 37.8 40.7 40.7 35.8 37.3
极端低温(℃) -28 -28 -18.4 -18.4 -25.7 -28
空气湿度(%) 75 75        
年降水量(mm) 501.8 501.8 300 300 600-800 500-700
年蒸发量(mm) 1327.6 1327.6 1689 1689 1340 1327.1
无霜期(d) 150 150 170-180 170-180 130 150
pH值 7 8 8 9   7.7
苗木规格及造林 苗高(cm) 91 91 91 91 95 100
苗径(cm) 2 2 2 2 2 2.3
苗龄(a) 7 7 7 7 7 8
造林时间 02年秋 04年春 02年秋 02年秋 02年秋 04年春 05年春
造林株行距 1×1.5m 株距1m 株距2m 2×4m 2×5m 4×5-7m
造林面积(亩) 0.6 0.1 2 10.8 15 6.5
造林株数(株) 245 15 240 900 1000 1100
造林方式 纯林 纯林 纯林 混交林 混交林 混交林
造林成活率(%) 94 80 100 84.6 100 90.2
保存株数(株) 227 12 240 761 1000 956
造林保存率(%) 93 80 100 84.6 100 86.9
2006年 生长量 调查株数 10 6 8     10 10
地径(cm) 6.52 5.27 4.64     3.96 2.39
胸径(cm) 4.16 2.63 2.11        
树高(cm) 263.6 203 160.1     168 108
冠幅(cm) 150.9   93.6     82 56.9
顶梢长(cm) 65 59.8 25.1     41.3 7.4
顶梢粗(cm) 2.12   1.14     1.07  
侧梢长(cm) 42.6   16.6       5.5
叶片长(cm) 5.63   8.03        
2005年 生长量 调查株数 10   8 10 10    
地径(cm) 4.4   3 4.46 3.26    
顶梢长(cm) 45.5   15.4 38.8 27.6    
侧梢长(cm) 28.1   10 22.5 16.1    
2004年 生长量 调查株数 10   8 10 10    
地径(cm) 3.22   2.42 3.3 2.72    
顶梢长(cm) 34   19.2 24.5 26.2    
                     

2.3.2 生长节律测定方法:在东塬坡山腰(2005年)、州林科所造林后灌水和造林后不灌水(2006年)试验林中,分别随机选取10株,进行编号,从生长开始每隔10天左右测量一次顶梢长和侧梢长,直至生长停止。若出现顶、侧梢被破坏,量测时将其剔除。

3 结果分析

3.1同一气候类型区不同造林对比生长量比较

川塬灌区(州林科所)造林后灌水和造林后不灌水对比试验中(表1),造林后灌水较造林后不灌水造林成活率高出14个百分点,造林第四年,前者地径6.52cm、胸径4.16cm、树高263.6cm、冠幅150.9cm 、顶梢长65.0cm 、顶梢粗2.12cm、侧梢长42.6cm,分别是后者地径4.64cm、胸径2.11cm、树高160.1cm、冠幅93.6cm、顶梢长25.1cm、顶梢粗1.14cm、侧梢长16.6cm的1.41、1.97、1.65、1.61、2.59、1.86和2.57倍,可见樟子松更喜水分。

在干旱半干旱区(东塬坡)公路边营造纯林灌水与半阴坡中部(山腰)营造混交林不灌水对比试验中(表1),公路边营造纯林较半阴坡营造混交林造林成活率高出15.4个百分点,造林第四年,前者地径5.43cm、胸径2.53cm、树高201cm、冠幅103cm、顶梢长46.7cm、顶梢粗1.71cm、侧梢长33.5cm,依次是后者地径4.03cm、胸径1.87cm、树高184cm、冠幅94cm、顶梢长38.1cm、顶梢粗1.50cm、侧梢长23.8cm的1.35、1.35、1.09、1.10、1.23、1.14和1.41倍,说明樟子松在土壤水分高的土壤上生长快。

可见,在同一气候类型区,灌水是影响生长的主导因子,灌水可促进树木生长。

3.2 不同气候类型区生长量比较

川塬灌区造林后灌水与半湿润区不灌水造林对比试验中(表1),川塬灌区造林成活率较半湿润区低6个百分点,造林第三年,川塬灌区地径5.27cm、树高203cm、顶梢长59.8cm,依次较半湿润区地径3.96cm、树高168cm、顶梢长41.3cm高出33.1、20.8和44.8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川塬灌区气温高,土壤湿润所致。

川塬灌区造林后灌水与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后灌水对比试验中(表1),前者地径6.52cm、胸径4.16cm、树高263.6cm、冠幅150.9cm、顶梢长65.0cm、顶梢粗2.12cm、侧梢长42.6cm,依次是后者地径5.43cm、胸径2.53cm、树高201cm、冠幅103cm、顶梢长46.7cm、顶梢粗1.71cm、侧梢长33.5cm的1.20、1.64、1.31、1.47、1.39、1.24和1.27倍,说明水分(土壤水分、空气湿度、降水量)是影响生长的主导因子。论文写作,高海拔。

川塬灌区造林后不灌水与半阴坡中部(山腰)营造混交林不灌水对比试验中(表1),前者地径4.64cm、胸径2.11cm、树高160.1cm、冠幅93.6cm、顶梢长25.1cm、顶梢粗1.14cm、侧梢长16.6cm,依次是后者地径4.03cm、胸径1.87cm、树高184cm、冠幅94cm、顶梢长38.1cm、顶梢粗1.50cm、侧梢长23.8cm的1.15、1.13、0.87、1.00、0.66、0.76和0.70倍,粗生长前者高于后者,高生长后者高于前者,这可能是后者在未成林造林地(柠条、侧柏、柽柳、云杉、连翘)营造混交林,虽然降水量小,但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其它树木与樟子松互相影响而导致粗生长变小,高生长由于湿度和热量高,生长变快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论文写作,高海拔。论文写作,高海拔。

综合以上分析,各造林试验点生长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川塬灌区灌水>干旱半干旱区灌水>半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区不灌水>川塬灌区不灌水。

3.3 年生长节律

在州林科所造林后灌水(图1),2006年即造林第四年顶梢长和侧梢长净生长量于4月17日开始迅速生长,到21d天达到第一次高峰后急剧下降,之后又开始缓慢增长,到51d达到第二次高峰后急剧下降,直至生长停止即6月下旬。第一次生长高峰出现在5月上旬,每d净生长量为1.59cm;第二次生长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每d净生长量为0.73cm。第一次生长高峰明显高于第二次,每d天净生长量是第二次高峰的2.18倍,顶梢长净生长量始终高于侧梢长净生长量,生长期70d左右。

高海拔 在州林科所造林后不灌水(图2),2006年即造林第四年顶梢长于4月17日开始迅速生长,到21d(5月上旬)达到高峰后急剧下降,每d净增量为0.7cm,到39-71d逐渐变缓,于6月下旬停止生长。侧梢长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每d净增量为0.52cm;第二次高峰出现在5月中旬,每d净增量为0.58cm,第二次高峰出现后每d净增量急剧下降,到60-71d逐渐变缓,于6月下旬停止生长。顶梢长净增量亦始终高于侧梢长净增量,顶、侧梢长生长期均为70d左右。

由此可见,造林后灌水可促进樟子松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而达到增高增粗的目的。

东塬坡山腰造林(图3),2005年即造林第三年顶梢长出现一次高峰,从开始生长(4月17日)到13d,净增量迅速增大,

高海拔  到13d达到最大值,每d净增量为1.21cm,然后迅速下降,到36—57d呈缓慢下降趋势,直至67d(6月下旬)停止生长,生长期60余d。论文写作,高海拔。

4 结果与讨论

4.1 在同一气候类型区,灌水是影响生长的主导因子,灌水可以促进树木生长;

4.2 在不同气候类型区川塬灌区灌水生长量最大,干旱半干旱区灌水、半湿润区居中,干旱半干旱区不灌水、川塬区不灌水最小;

4.3 在灌水条件下,顶梢生长出现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出现在5月上旬,每d净生长量为1.59cm;第二次生长高峰出现在6月上旬,每d净生长量为0.73cm。在不灌水条件下,顶梢仅出现一次生长高峰,出现在5月上旬,每d净生长量仅为0.7cm。顶梢生长期为70d左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江苏省野生花卉资源与园林应用
下一篇论文:论园林绿化树木的种植原则与配置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农业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农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