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于嘉莉妹妹三次“转折”的思考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揭示经济因素对嘉莉价值取向的影响。次转折”,关于嘉莉妹妹三次“转折”的思考。
关键词:嘉莉妹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三次转折”,经济因素
 

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先驱。论文大全,“三次转折”。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描述了农村姑娘嘉莉因羡慕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来到芝加哥谋生的故事。女主人公嘉莉从一个贫穷女子变成了一位富有的明星,在她的故事中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嘉莉离开姐姐与杜洛埃同居。第二个转折点是嘉莉离开了杜洛埃,与赫斯渥去了纽约。第三个转折点是嘉莉离开了赫斯渥,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本文试从左右嘉莉生活的这三次转折入手,用马克思女性主义理论加以剖析,揭示经济因素对嘉莉价值取向的影响,希望为《嘉莉妹妹》的解读提供新的维度。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女性主义重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对男性文学文本的重读和对女性传统的寻找,而且也包括对男性理论经典的重读;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的决定作用,重视意识形态的理论也贯穿于女性主义文论之中,是女性主义文论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泛指任何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影响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派。马克思主义倾向最突出的是英国的女性主义者。英国的女性主义者米歇尔·巴勒特的《当今妇女所受压迫: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分析的问题》是一部常被女性主义者提及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著作。论文大全,“三次转折”。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问题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重视经济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女性主义者西蒙·波芙娃,在著作《第二性》中毫不掩饰对妇女经济地位的重视,并且认为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妇女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的许多观点探讨的理论越来越多,许多批评家跳出妇女地位由经济决定的框架,从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开始性别理论的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批评家有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和美国的戈尔·卢宾,虽然她们的理论各有侧重,但她们都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

二 第一次转折:嘉莉的早期生活

嘉莉到芝加哥后,表面上有姐姐明妮一家的照顾,但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嘉莉每周交的那四块钱住宿伙食费。在强大的金钱攻势面前,连骨肉亲情也化为泡影。嘉莉的姐姐能够接受她来芝加哥,仅仅是因为“她每周付四块钱房钱”就可以为她省下不少钱。对她的姐夫汉森而言,嘉莉“在不在和他是不相干的。她的到来对他并不发生任何影响,他只关心家里多一个人挣钱,而不关心别的”。 所以只有听说嘉莉找到了工作时,一向板着脸的他才稍微缓和了脸色,他对嘉莉一切需要花钱的行为都不赞成,因为这会影响那每周四块钱的应交食宿费。而嘉莉失去工作时,也仍是拖着病后处愈的身体去找工作,可“连报酬最低的地方都找过了,还是没有结果”。姐夫又急不可待地要送走她,生怕给自己增加任何麻烦和负担。而姐姐明妮心里尽管还有一丝姐妹之情,但她还是让嘉莉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里已经不受欢迎了。”

在嘉莉对幸福生活的最初探索中,姐姐一家不仅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反而让自己的沉闷压抑,嘉莉觉得自己一回到家里就头疼,不得不离开那儿。而此时的姐姐,姐夫已不愿再收留她了,嘉莉面临着被迫回乡的困境,但她早已经被芝加哥这座神秘的大城市吸引,不愿再回家乡哥伦比亚城去过那种闭塞,单调的老日子。嘉莉试图找到一份好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是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独立、理想的生活十分困难。论文大全,“三次转折”。当她几乎陷入绝境时,杜洛埃出现了。杜洛埃的出现似乎使嘉莉的前途有了转机。尽管杜洛埃庸俗,浮华,但他却代表了那个表面上生机勃勃,繁荣而神秘的芝加哥,而嘉莉从骨子里向往这种时髦,虚荣的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嘉莉对物质与金钱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欲望逐渐成为推动她做出抉择的主要力量,最终嘉莉离开了姐姐,同时也摆脱了贫困。

三 第二次转折:与父权制的抗争

杜洛埃改变了嘉莉的贫困生活,但是金钱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杜洛埃喜欢嘉莉的美貌,但是不愿娶她为妻。他喜欢追求女人,使她们拜倒在他的魅力之下。事实上,杜洛埃内心充满了征服与控制欲望。论文大全,“三次转折”。财富是他手中的武器。面对嘉莉,他确信自己能够控制她。嘉莉是不甘心这种“堕落”的,她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所以,虽然生存的困难暂时摆脱了,可嘉莉仍时时与自己的良心作斗争。从她的本心来说,她是不甘为人情妇的,杜洛埃与嘉莉的同居关系使得嘉莉感到很不安,因为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她是个道德败坏的女人。不愿过这种生活却又不能不过这种生活,嘉莉惟有寄希望于杜洛埃的结婚承诺,从而使自己这种日子能名正言顺起来。可杜洛埃并不真心爱嘉莉,他只是出于一种让女人屈服于自己的魅力的驱使才追求嘉莉的,嘉莉只是他暂时的猎物,他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当赫斯渥第一次见到嘉莉时,他立即喜欢上了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嘉莉也喜欢赫斯渥。在她看来,赫斯渥比杜洛埃更加聪明、周到。嘉莉逐渐对杜洛埃和她自身的处境感到不满。赫斯渥成为杜洛埃的替代品。她虽然同意与赫斯渥一起私奔,但一定要赫斯渥与她结婚,这说明嘉莉还是很看重正常的夫妻形式的,尽管她不爱赫斯渥,但她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合法的婚姻。她迷恋赫斯渥的社会地位财富和风度。对她自己来说“听一个这么有地位和权势的人说话,是件重要的事情。眼前最大的奥秘之处就是一个有财有势的男人坐在她身边正在向她求爱。看啊,他的生活多悠闲,舒适。他势力大,地位高,衣服华丽,可是他却在向她求爱。”

四 第三次转折:马克思主义新女性的诞生

在纽约,赫斯渥的事业逐渐衰败并最终失业。嘉莉不得不再次面临贫困的生活。论文大全,“三次转折”。在嘉莉看来,曾经风度翩翩的赫斯渥现在变得令人厌恶。她强烈地想要摆脱困境。经历了两次虚幻的“婚姻”的嘉莉清醒地意识到尽管第一次独立奋斗很不成功,但依靠别人更不行,所以她还是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嘉莉最终成了一位名演员,这主要是靠她自己的努力,而且她也确实有表演的天分,而并不是像赫斯渥说的那样“倘若她真想登上戏剧舞台,就会落人某个低俗的代理人手中,沦为他们那样的人。”在嘉莉的演艺途中,她始终是勤勤恳恳,积极奋斗的。从刚开始找工作时的孜孜不倦到在合唱队排练时的精益求精,甚至在筋疲力尽的排练后回到家中,嘉莉仍想“按照指示再练习得完美一些”, 因为“她要尽力做到不出一点差错”。尽管嘉莉的成功有某些偶然性,但这确实与她个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可以说这一次,曾经依靠别人的嘉莉终于凭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成功。

由于嘉莉的成功,赫斯渥的日益懒散和进取意识的丧失,这个没有婚姻保障的家庭终归解体。尽管嘉莉曾经倾慕过杜洛埃和赫斯渥的外表与风度,但他们都不是她心中的理想男性。只有当嘉莉有能力独立生活时,她才能将自己置于和男性平等的位置,而非仰视他们。最后,嘉莉离开了赫斯渥过上了独立的生活。但嘉莉在离开赫斯渥以后,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实力的提高而完全陷人大都市的纸醉金迷之中。她厌恶那些凭金钱来追求自己的人,也不满那种空虚无聊的生活,她感到孤独,感到无所事事,陷人一种成功后的迷茫之中。尽管她为自己的虚度光阴而内疚,尽管她渴望更舒适更富有意义的生活,但她失去了方向,只能在孤寂中任凭梦想的幻灭而不知何去何从。嘉莉虽然在生活上有了第三次转折,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论文大全,“三次转折”。

五结语

嘉莉从一个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个独立女性,经历多次的动摇、徘徊,终于走出了家庭的小天地,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经济独立“新女性”,实现了自身的潜能,获得了人格的独立。经济因素是嘉莉故事中的决定因素。贫困是她依附于男性的根本原因,也是驱使她走向成功的动力。从嘉莉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要想获得幸福,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婚姻上,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获得。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很难有政治上的独立,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家庭地位。

由此可见经济上的独立对于女性的独立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然而经济上的成功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在取得极大的物质成功后,嘉莉开始有了精神上的探索与追求。在嘉莉生活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已经结束,个性解放已不可能实现。在这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里,无论像嘉莉这样的资产阶级女性如何一次次地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都不可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无论她怎么奋斗,等待她的都只是一出命运的悲剧,最后得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女性完全的自我实现的不可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促成女性的真正的解放。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林彬.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 2003(2).

[2]林晓青.浅析嘉莉妹妹的两次“转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

[3]马岚.论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特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辛斌.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内在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

[5]朱振武.生态伦理危机下的城市移民“嘉莉妹妹”[J].外国文学研究,2006.

[6] TheodoreDreiser[M]. Beijing: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 2002:17,77.

[7] Pizer Donald.New Essays on Sister Carrie[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1.

[8] TheodoreDreiser.Sister Carri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

[9] Gelfant, Blanche H.“What more can Carriewnat?”[A]. Pizer, Donal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merican Realism andNaturalism[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几点启示
下一篇论文: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