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毛泽东对文化问题考虑很多,他不断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联系起来思考,形成了他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毛泽东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坚持科学地对待古今中外文化,要批判地学习、接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使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广大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化思想,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使文化能按自己的规律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起来;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尤其是知识分子文化理论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动员和发挥他们的力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一)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毛泽东文化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已呈一体化之势,并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日益为各国所重视。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些都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在发展和创新中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新文化。毛泽东明确指出,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要注意防止把腐朽当神奇,把痛疽当宝贝”,“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要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12]在创新问题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的多样化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规律,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是繁荣新文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要创造“我国文学艺术蓬勃繁荣、争奇斗艳的新阶段”。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在于只要不违反宪法、法律和有关规定,一切思想上无害、艺术上可取、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娱乐的作品,都允许存在。可见,它不仅是“形式和风格”及学派的多样化,而且包含不同的内容和观点的多样化,包含着人们自由从事文艺创作和学术讨论的民主权利,突出体现了艺术民主与学术民主的精神。
(二)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我们重新审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不仅可以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为我们抓住机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1、要从增强综合国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曾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融住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给文化以综合国力的定位,是我党在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把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相适应。因此,文化建设必须同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状况相适应,而不能脱离国情,把只有在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甚至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普遍实践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作为现阶段可以普遍实践的原则和要求,硬在现实社会中予以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提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国情依据,制定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纲领相适应的文化纲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从而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的胜利进行。
3、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为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同时,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本民族的文化与其它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但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毛泽东所强调的,即继承和学习应建立在批判、鉴别的基础之上,切不可生吞活剥,完全照搬。正如江泽民1994年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在实践中开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才能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①] 《尚书五子之歌》
[②] 《孟子尽心下》
[③]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⑦]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⑨]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
[⑩] 《毛泽东谈古论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861页
[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215.
[1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