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果、遏制腐败等方面起了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项全新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中尚存在着许多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问题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统一在“中心”开设账户,其原开设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解决了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问题。它既代管单位资金又代管单位账务,可以保证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时入库或缴专户,使“收支两条线”落实到位。
2、加强了支出管理。免费论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单位资金使用权与管理权分离,在支出管理上更加严格,“中心”按照财务制度进行审核后,该支出的按规定报账,不该开支的予以杜绝。清理了一些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堵塞了支出漏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中心”工作人员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客观真实记录反映财务收支情况。会计电算化的实现避免了手工操作产生的人为误差,为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类财务报告和有关会计信息由“中心”统一报送,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便于领导及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4、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了财务管理。“中心”成立前,有些单位忽视会计基础工作,导致管理混乱。会计科目随意设计,相同部门会计科目不一致,各搞各的,上报的数据口径不一致,对领导决策不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部门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报表,统一会计核算内容与方法,。使各项数据更具有可比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1.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人事、组织、工资关系,消除了与被管单位的依附思想,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增强了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中。
2.精简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单位设报账会计,负责单位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报账工作,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既精简了人员,又解决了机构臃肿,核算效率也因电算化的实施而大大提高,工作水平大大改进。
3.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监督使用的目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4.从源头加强控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财务收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会计的核算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治理。
5.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为“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会计核算中心为其他财政改革提供了平台。纳入核算中心的单位,核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统一账户,财政全程监督,有效制止了乱收费行为。实行收缴分离,各项资金合理分流,杜绝了收入不入库的现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深化了政府采购制度,扩大了采购范围,从资金结算上有效地杜绝了未经批准自行采购、不合理的开支和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财政工作,不利于调动报账员的积极性。成立“中心”后,取消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各单位根据业务量大小和工作需要,确定1至2名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岗位被取消,但报账员仍然承担着单位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编制、决算编制等工作,其工作积极性不能充会发挥。有的报账员不具有会计资格,不懂得会计制度和基本的财务知识,更谈不上编制预、决算,影响了财政工作的质量。
2、会计监督的力度难以充分发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使单位的收入与支出、资金来源与资金流向、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财务活动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中心”实行大厅作业,柜组办公,只能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业务,对单位各项支出,仅仅审核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都予以报销。只能承担会计账务处理,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特别是失去实地监督和日常监管缺乏对单位经济活动直接、及时、有效的监督。
3、加大了财政部门承担的风险。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会计集中核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资料占有权,改变了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会计档案集中到“中心”存放,加上“中心”成立时,各单位财务章统一收到“中心”管理,给单位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财政带来大量的风险;“中心”管理单位多,资金数额大,财务手续繁多,加之运行机制难以尽善尽美,一名会计人员承担十几到三十几个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不可能象原来的单位会计那样了解各单位具体情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管理漏洞,如果万一出现如会计账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问题,难以准确界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责任,财政部门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变相地承担了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职责和违规风险。免费论文。
4、增加了财政压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资料全部集中到“中心”存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足够大的库房,加上中心设备购置费和正常运转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
5、报账员、“中心”会计员的身份、职责难以界定。委托代理记账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基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取消了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报账员已失去会计身份,但实际工作中还要承担会计在单位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预决算编制等工作,而中心会计员虽然是会计身份,但不能完全承担《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因此会计员与报账员实际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身份均不相称,职责难以准确划分。
6、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中心”报出的会计报表只有基本数字,没有补充资料和补充报表,更缺少报表分析。“中心”统一使用一套会计软件和报表软件,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有的报账员还要记一套账,做会计报表以满足实际需要,这样造成了重复劳动,浪费了人力物力。
四、改进措施
1、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政府要抓紧制定与新《会计法》配套一致的具体操作办法,对政府监督、财政监督的权限、范围等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2、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中心”要按照会计制度、现行财经法规,制订报账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各个岗位责权分明,各项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窗口”良好形象。“中心”工作人员与各单位打交道时,要尽可能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妥善解决各单位的问题,做到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既提供优质服务又坚持规范管理,树立财政“窗口”的良好形象。
4、加强队伍建设。免费论文。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组织他们学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使其严格按制度办事,让制度变成习惯,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为政府理好财。
参考文献:
[1] 桑青宇、赵学海.加快体制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石河子财会,2005(3).
[2]郭桂花、史天春.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四川会计,2003(5).
[3]翟志华、李长艳.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02(8).
[4]王运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有关问题的探讨.新疆农垦财会,20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