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采用HXS-1000型号的显微硬度仪,测试试样的显微硬度。微观组织分为三个区:堆焊层、过渡区和基体。
关键词:电火花表面强化1Cr18Ni9Ti,微观组织,显微硬度
0 引言
1Cr18Ni9Ti不锈钢以其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及良好的高温,低温韧性而成为国内应用最广泛的钢种,但缺点是硬度较低,导致耐磨性能下降。电火花表面强化是利用火花放电能量,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高耐磨、抗腐蚀及热硬性好的合金强化层。电火花表面强化工艺设备比较简单轻便、热输入量小,工件不变形,堆焊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电极材料选择范围广且其消耗量少,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表面处理技术之一。该工艺在国内外已用于刀具、模具、易磨损件等表面强化,可显著提高工模具、易磨损件的使用寿命[1-6]。本实验以1Cr18Ni9Ti不锈钢为基材,采用电火花技术,对不锈钢的表面强化做有益探索。
1 电火花堆焊实验
1.1 实验条件
基材为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厚度为2mm。实验设备为3H-ES型金属表面强化修复机。科技论文。输入电压AC220V,单相50/60 HZ,功率1500 W,频率70~700 HZ。采用HXS-1000型号的显微硬度仪,测试试样的显微硬度。电极为旋转式,强化电极材料与试样材料相同。科技论文。试验中采用氩气保护。
经过摸索,确定功率,电压和频率的范围。功率(W)500、630、950,电压(V)50、70、90,频率(Hz)210、300、500,采用正交实验。
1.2 组织分析
图1为堆焊层全貌。图2为堆焊微观分层,从上至下:堆焊层、过渡层、基体。科技论文。可以看出,堆焊层较白亮,组织晶粒较细,与过渡层相比要细小的多,这由于在堆焊过程中,堆焊层加热至高温,高温保温时间短;堆焊后冷却到室温,冷却速度较快,相当于一次淬火。在热处理中,保温时间短、冷却速度快就会得到细化的晶粒,因而堆焊层中心的晶粒得以细化。众所周知,细晶强化是强化金属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晶粒越细,金属的机械性能越好,强度和硬度等越大。过渡层的晶粒较粗,可能由于加热到高温之后,金属内部散热比较慢,相当于一次回火,导致晶粒与堆焊层和基体相比显得粗大,强度、硬度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图1 堆焊层全貌 70× 图2 堆焊微观分层 450×
Fig1. Completepicture of welding layer Fig2. Microscopic laminationof welding layer

图3 堆焊层与过渡层 1000×
Fig3. Welding layer and transitional layer
1.2 硬度分析
加载200克,保荷20秒,在堆焊层高度方向上,沿直线0.05mm打点,分别测试堆焊层、过渡区和基体的显微硬度,硬度数值如表1。并绘制硬度曲线,如图4,观察各区域硬度变化趋势。
表1 硬度测量
试样 |
堆焊层 |
过渡区 |
基体 |
1 |
282.8 |
289.6 |
264.8 |
267.4 |
268.8 |
2 |
290.4 |
282.2 |
259.6 |
260.7 |
265.8 |
3 |
288.1 |
286.4 |
273.7 |
256.3 |
267.5 |
4 |
272.3 |
284.5 |
267.3 |
270.4 |
269.3 |
5 |
290.9 |
283.5 |
251.6 |
254.7 |
267.2 |
6 |
286.2 |
284.6 |
249.7 |
253.9 |
263.6 |
7 |
286.3 |
282.4 |
248.5 |
256.5 |
264.5 |
8 |
288.6 |
279.7 |
268.8 |
254.6 |
265.1 |
9 |
293.6 |
273.4 |
257.6 |
246.9 |
265.4 |
Degree of hardness surveytable1

图4 沿层深的显微硬度
Fig4. Micro-hardness along level deep从图4可以看出,堆焊层硬度较之基体有所提高,而过渡区的硬度最低。原因是在堆焊的过程中,堆焊层加热至高温,高温保温时间短,堆焊后冷却到室温,冷却速度较快,相当于一次淬火,因此堆焊层硬度最高。但在同一参数下,有个别硬度数值相差较大是因为堆焊层可能有气孔或裂纹存在。而在过渡区,由于冷却缓慢,晶粒发生了晶粒长大,因此晶粒粗大,硬度最低。
3 结论
通过对1Cr18Ni9Ti进行电火花堆焊和堆焊后的微观组织分析、显微硬度测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本实验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500W,电压90V,频率300HZ,。
(2)微观组织分为三个区:堆焊层、过渡区和基体。堆焊层晶粒最细、硬度最高,基体区次之,过渡区晶粒最粗、硬度最低。
(3)电火花技术可以改善1Cr18Ni9Ti不锈钢的表面耐磨性。
参考文献
[1] 狄平,朱世根,顾伟生.电火花表面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东华大学学报,2001(2):110-113.
[2] 陈钟燮.电火花表面强化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3] 钱苗根,姚寿山,张少宗编著.现代表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 王时杰,傅博.电火花表面强化的实验与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3):1-5.
[5] 盛明泽.电火花涂敷合金工艺及设备[J].新技术新工艺,2000(1):9-10.
[6] 潘国顺,曲敬信,邵荷生.电火花表面强化工艺对涂层组织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00,24(3):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