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所检砖墙砌筑砂浆强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以下简称《标准》)中5.3.4条第1款的要求。
关键词:抗震鉴定,中小学校舍,乙类建筑安全性等级,适修性评价
1 工程概况
该教学楼建于1996年,结构形式为二层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混凝土板,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免费论文。总建筑面积约为800㎡。

2 现状调查检测
2.1外观质量普查结果
1)楼板拼接缝及楼板与梁交接处开裂,部分窗间墙和梁下墙体存在斜裂缝。
2)二层大梁存在斜裂缝,部分窗过梁处有横向裂缝。
2.2砌筑砂浆强度检测结果
所检砖墙砌筑砂浆强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以下简称《标准》)中5.3.4条第1款的要求。检测结果见表2.2。
表2.2 砌筑砂浆强度检测结果
检测部位 |
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 (MPa) |
|
|
一层墙体 |
0.6 |
|
二层墙体 |
0.7 |
|
注:根据《标准》中5.3.4条第1款规定,砖墙体砌筑砂浆实际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2.3粘土砖强度检测结果
所检墙体粘土砖强度等级推定值为MU10,满足《标准》5.3.4条第2款的规定。
2.4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所检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见表2.4,不满足《标准》5.3.4条第3款的规定。
表2.4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检测部位 |
混凝土强度推定值(MPa) |
|
|
一层梁3×B~C |
12.2 |
|
二层梁14×B~C |
13.8 |
|
2.5配筋检测结果
所抽测梁配筋及保护层检测结果见表2.5。
表2.5 钢筋检测结果表
检测部位 |
主 筋 |
箍 筋 |
保护层厚度(mm) |
一层梁3×B~C |
3B22 |
A8@205 |
28 |
二层梁14×B~C |
3B22 |
A8@197 |
35 |
注:所检梁主筋为梁底排钢筋
3.抗震鉴定
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标准》中1.0.3条第2款规定,该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属乙类,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抗震措施;该建筑建于1996年,根据《标准》中1.0.4条第2款规定,该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应为40年,采用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
3.1地基基础抗震鉴定
该工程地基基础无严重静载缺陷,根据《标准》中4.2.2条规定,故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3.2.抗震措施鉴定
3.2.1平立面宏观控制
本工程呈“一”,结构平面形式规则,竖向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
3.2.2结构体系
1)高度、层高和层数
根据《标准》中表5.3.1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的普通砖实心墙(≥240)乙类设防的B类砌体房屋的最大高度和层数分别不宜超过18m和六层,对横向抗震墙很少的同类房屋分别不宜超过15m和四层,本工程房屋高度和层数分别为7.2m和二层,符合该要求。
根据《标准》中表5.3.2规定,现有普通砖的层高不宜超过4m;本工程房屋最大层高为3.6m,符合该要求。免费论文。
2)抗震横墙间距和高宽比
根据《标准》中表5.3.3-1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的普通砖实心墙(≥240)B类砌体房屋横墙最大间距为11m,本工程房屋横墙最大间距为9.9m,符合该要求。
根据《标准》中表5.3.3-2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时房屋高宽比(单面走廊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不宜大于2.0,本工程为单面走廊房屋,其高宽比(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为1.20,符合该要求。
3.2.3整体性连接构造
1)本工程砌体部分外墙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均设构造柱,符合《标准》中表5.3.5-1的规定。
2)本工程各层外墙和内纵墙的屋盖和每层楼盖处均设有圈梁,各层内横墙楼盖处均设有圈梁,圈梁最大水平间距均为3.3m,符合《标准》中表5.3.5-4中最大间距不应超过7m的规定。免费论文。
3) 本工程中楼盖、屋盖混凝土预制板构件支撑长度不小于100mm,符合《标准》中5.3.5条第4款的规定。
3.2.4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1.3m,符合设防烈度为8时《标准》中表5.3.10中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1.2m要求;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48m,不符合《标准》表5.3.10中当设防烈度为8度时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1.5m规定。
3.3抗震承载力验算
按照《标准》5.3.18,各层层高相当且较规则均匀的B类多层砌体房屋,可按本标准第5.2.12~5.2.15条的规定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验算。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法,计算公式:
βi=Ai/(Abiξoiλ)
式中: β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
A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抗震墙在层高1/2处净截面的总面积,其中不包括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截面面积;
Abi——第i楼层的建筑平面面积;
ξoi ——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
λ——依据《标准》5.3.18条:本地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取1.0。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计算公式:
βci=ψ1ψ2βi
式中: βci——第i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ψ1——体系影响系数;
ψ2——局部影响系数。
本工程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和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计算见表3.3。
表3.3 楼层抗震能力指数计算结果
楼层 |
横墙 |
Ai |
Abi |
ξoi |
λ |
βi |
ψ1 |
ψ2 |
βci |
1 |
26.16 |
325.35 |
0.0374 |
1 |
2.150 |
1 |
0.9 |
1.935 |
2 |
26.16 |
325.35 |
0.0291 |
1 |
2.763 |
1 |
0.9 |
2.487 |
楼层 |
纵墙 |
Ai |
Abi |
ξoi |
λ |
βi |
ψ1 |
ψ2 |
βci |
1 |
16.87 |
325.35 |
0.0315 |
1 |
1.646 |
1 |
0.9 |
1.481 |
2 |
16.87 |
325.35 |
0.0255 |
1 |
2.037 |
1 |
0.9 |
1.834 |
|
|
|
|
|
|
|
|
|
|
《标准》中5.2.12条指出,当最弱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最弱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大于等于1.0时,应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本工程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大于1.0,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3.4抗震性能评价
■符合抗震鉴定要求 |
建议后续使用年限: □30年 ■40年 □50年。 |
□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 |
处理措施:□维修 □加固 □改变用途 □更新。 |
处理后的后续使用年限:□ 30年 □40年 □50年。 |
4.鉴定结论及处理意见
4.1鉴定结论
1)该建筑物楼板拼接缝及楼板与梁交接处有裂缝,部分窗间墙和梁下墙体存在斜裂缝,部分梁存在斜裂缝。
2)砂浆强度不满足《标准》的要求;粘土砖强度满足《标准》要求。
3)本工程圈梁、构造柱设置符合《标准》的要求。
4)部分墙段实际的局部尺寸不满足《标准》的相关要求。
5)经抗震承载力验算,该建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4.2处理意见
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应对其现有损伤及缺陷进行处理。
5.意见和建议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学校都存在加固和加层现象,尤其是上部轻钢结构加层现象较多,《标准》中未对类似工程作出明确的鉴定方法,应对该部分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3《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5《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