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来看,云存储系统主要还需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改进。
(1)安全性
从云计算诞生,安全性一直是企业实施云计算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样在云存储方面,安全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想要进行云存储的客户来说,安全性通常是首要的商业考虑和技术考虑。但是许多用户对云存储的安全要求甚至高于它们自己的架构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既便如此,面对如此高的不现实的安全要求,许多大型、可信赖的云存储厂商也在努力满足它们的要求,构建比多数企业数据中心安全得多的数据中心。现在用户可以发现,云存储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环节,云存储所能提供的安全性水平要比用户自己的数据中心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还要高。
(2)便携性
一些用户在托管存储的时候还要考虑数据的便携性。一般情况下这是有保证的,一些大型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承诺其数据便携性可媲美最好的传统本地存储。有的云存储结合了强大的便携功能,可以将整个数据集传送到你所选择的任何媒介,甚至是专门的存储设备。
(3)性能和可用性
过去的一些托管存储和远程存储总是存在着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样地,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就严重威胁服务的可用性。最新一代云存储有突破性的成就,体现在客户端或本地设备高速缓存上,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持在本地,从而有效地缓解互联网延迟问题。通过本地高速缓存,即使面临最严重的网络中断,这些设备也可以缓解延迟性问题。这些设备还可以让经常使用的数据像本地存储那样快速反应。通过一个本地NAS网关,云存储甚至可以模仿终端NAS设备的可用性、性能和可视性,同时将数据予以远程保护。随着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厂商仍将继续努力实现容量优化和WAN(广域网)优化,从而尽量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性。
(4)数据访问
现有对云存储技术的疑虑还在于,如果执行大规模数据请求或数据恢复操作,那么云存储是否可提供足够的访问性。在未来的技术条件下,此点大可不必担心,现有的厂商可以将大量数据传输到任何类型的媒介,可将数据直接传送给企业,且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复制、粘贴操作。另外,云存储厂商还可以提供一套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统上模仿云地址,让本地NAS网关设备继续正常运行而无需重新设置。未来,如果大型厂商构建了更多的地区性设施,那么数据传输将更加迅捷。如此一来,即便是客户本地数据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失,云存储厂商也可以将数据重新快速传输给客户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1 Hayes B. Cloud Comput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8, 51(7):9-11.
2 Schmuck F B,Haskin R L.GPFS:A shared-disk file system for large computing clusters[C]//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Technologies,January 28-30,2002:231-244.
3 Namjoshi J,Gupte 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for cloud based travel reservation software as a service[C]//Proceedings of the 2009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CLOUD’09),Bangalore,India,Sep 21-25,2009.Los Alamitos,CA,USA:IEEE Computer Society,2009:147-150.
4 ZHU B, LI K, PATTERSON H. Avoiding the Disk Bottleneck in the Data Domain File System [C]//Proceedings ofthe 6th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FAST’08), Feb26-29, 2008, San Jose, CA, USA. Berkeley, CA, USA: USENIX Association,2008:269-282.
5 PAMIES-JUAREZ L, GARCIA-LOPEZ P, SANCHEZ-ARTIGAS M. Rewarding Stability in Peer-to-Peer BackupSystems [C]// Proceedings of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ICON’08), Dec 12-14, 2008, New Delhi, India. Piscataway, NJ,USA: IEEE, 2008: 6p.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