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节能减排论文

长春岭下限层热试油方法及效果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原油密度和原油粘度都比较高。蒸汽吞吐热试油就是将一定量的高温高压混和蒸汽注入油层。能大大提高采收率。年在长春岭有四口井应用混和蒸汽吞吐热试油技术。高温高压混和蒸汽吞吐在长春岭下限层试油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关键词:下限层,热试油,蒸汽吞吐,原油粘度,采收率
 

1、长春岭地区概况

1.1 地质概况

图1 长春岭地区区域构造图

长春岭背斜带扶余域号构造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西与中央坳陷区的扶新隆起带接壤,北为大庆油区的朝阳沟阶地。沉积环境为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可分为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等沉积微相。泉四段储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细砂岩为主,泥质含量在3~13%之间,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其次为孔隙原接触式;孔隙度一般为7.1~35%,平均为27.0%;预测储量7182* 104t,含油面积54.2km2(图1)[1]。

该区物性下限标准为:孔隙度20%,深侧向18Ω·m,声波330s/m。针对下限层,由于原油粘度高,流动性差,常规试油产量极低。对长39井11+10号层、长40井8+9号层、长105井5号层、长112-1井14+13号层和长36-1井10号层采用混和蒸汽吞吐热试油,取得了良好效果。

1.2 油藏温度与压力

据该区扶余油层井实测温度、压力资料分析,地层压力一般为1.58~2.53MPa,平均为2.00MPa,压力梯度为0.82MPa/100m;地层温度一般为19.4~27℃,平均为21.84℃,地温梯度1.2℃/100m,属正常的温度、压力系统,油藏驱动类型为弹性驱和水驱。

1.3 原油物性

该区主力油层为泉四段,油层埋深浅,多在200-300m左右,温度低,原油密度和原油粘度都比较高,地面原油密度分布在0.8664~0.9318t/m3之间,平均为0.8859t/m3。地面原油粘度在15.98~132mP.s之间,平均为42.46mP.s。凝固点一般为3~24℃,平均为15℃;含蜡量平均为15.6%;含硫量平均为0.10%(图2)。

图2长春岭下限层原油粘度平面图

1.4 对稠油试油采取的措施

由于长春岭地区地层原油粘度高,多呈稠油特稠油属性,因此在常规试油过程中都几乎没有产出,结合该地区油层埋藏浅的特点,经过理论分析研究后在现场采用注蒸汽降粘、加压的方法进行热试油,结果都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本区下限层原油产量及采收率,五口井通过蒸汽吞吐获得了工业油流,这对于下限层的开发具有巨大意义[2]。

2、热试油方法

2.1概述

蒸汽吞吐热试油就是将一定量的高温高压混和蒸汽注入油层,注入压力及速度以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为上限,焖井数天,加热油层内的原油,开井抽汲求产能。注入的高温高压蒸汽对地层、流体加热,起到降粘、增压、解堵等作用,适用于稠油、凝析油的试油开采。

2.2 混和蒸汽吞吐热试油机理

(1)油层注入蒸汽,加热油层内的原油,由于温度升高使原油粘度降低,原油的流动性增强;氮气在井下形成区域内能有效驱动地层中的原油及冷凝油并且氮气具有降粘作用,能大大提高采收率。部分二氧化碳遇水可形成弱酸,有利于原油降粘和流动,能够增大注入能力,一般二氧化碳可使原油粘度降低到原来的1/10。

(2)注入蒸汽,对油层加热,蒸汽变成热水流动,转换油层孔隙内的原油;且温度的升高,油的相对渗透率升高,原油的流动性增强。毕业论文,蒸汽吞吐。。

(3)油层内注入高压蒸汽,温度升高,油层内的流体和岩石均要膨胀,从而增加弹性能量。

(4)由于气态的氮气、二氧化碳和储层内稠油的比重差,产生重力分异作用,通过这种重力分异作用就可以扩大气体的波及范围,使气体和热量在油层内重新分布,增加油藏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果,从而可以充分挖掘剩余油。

(5)注入气体体积大,可较快提高地层压力;由于大量高压气体存在,具有明显的弹性作用,可增加对地层流体的驱动能力。

(6)被加热后的原油流入井筒,利于抽汲。

2.3 热试油工艺流程

在长春岭背斜热试油四口井,热试油工艺流程为:采用热采采油树,射孔压裂后下隔热管柱(管柱结构:油管挂—隔热管柱—缩径)、套管注入氮气起隔热作用、利用蒸汽发生器注入41.35%N2、7.24%CO2、0.51%O2、50.91%H2O高压高温混和蒸汽,焖井数天后,放喷,换采油树及管柱抽汲求产(图3)[3]。

图3热试油工艺流程图

3、长春岭热试油方法应用实例及效果

2008年在长春岭有四口井应用混和蒸汽吞吐热试油技术,提高了油产量,收到了很好效果。

3.1长39井分析

长39井位于长春岭背斜带扶余Ⅱ号构造上。10+11号层射孔井段390.4~385.2m,厚度5.2m,11号层孔隙度27.8%,渗透率114.94*10-3m2,10号层孔隙度24.6%,渗透率46.5*10-3m2。

压裂后常规试油见油花,日产水26.1m3。2008年1月8日至1月15日进行热采施工,累计注入汽量为5*104m3,注汽温度280~290益,施工压力4.02~8.02 MPa。焖井至20日,压力下降到2MPa时放喷求产,日产油0.8m3,水35.3m3,获得工业油流,取得突破。

油样室内分析:20℃原油密度0.9148g/cm3,50℃原油粘度60.50mPa.s,含蜡15.4%,含胶质32.4%,凝固点12℃,初馏点127℃。

3.2长112-1井分析

长112-1井位于长春岭背斜带扶余Ⅱ号构造上。13+14号层射孔井段:314.0~305.0m,厚度5.0m。电测解释:14号层孔隙度21.92%,渗透率14.47*10-3m2,13号层孔隙度34.49%,渗透率587.3*10-3m2。

2008年5月23日油管传输射孔,YD-102枪,127王弹,射后井口无显示。换热采管柱后套管注氮气2400m3,6月3日~8日注高温高压混和蒸汽50516m3;焖井至6月10日,开井放喷后换管柱抽汲求产,日产油0.78m3,水7.99m3,获工业油流。

油样室内分析:20益原油密度0.909g/cm3,50℃原油粘度113.10mpa.s,含蜡12.9%,含胶质30.9%,凝固点18℃,初馏点131℃。原油含蜡、胶质量高,粘度高,不易流动(表1)。

表1长春岭油气田试油情况对照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温高压混和蒸汽吞吐在长春岭下限层试油中收到了很好效果,对常规试油见油花的下限层采用该方法能达到工业油流标准,这对于下限层的开发具有巨大意义,意味着一大批过去不能动用的下限层现在可以进行开发,对油田的增储上产起到很大作用。

4、结论与认识

(1)高温高压混和蒸汽吞吐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项技术,比较适用于长春岭下限储层的开发,使过去无法动用的储层得到动用。

(2)在长春岭下限层的热试油中,采用了热采油树、隔热油管、注氮隔热方法,取是了很好的效果。毕业论文,蒸汽吞吐。。毕业论文,蒸汽吞吐。。但就管柱结构是否可能优化,如采用热补偿器、热敏封隔器等,以达到更经济更适用的目的还有待于研究和实践。毕业论文,蒸汽吞吐。。毕业论文,蒸汽吞吐。。

(3)在长春岭下限层的热试油中,只是应用了高温高压混和蒸汽吞吐,结合其他开发稠油的方法是否可行?如利用高温高压混和蒸汽把雾状化学降粘剂带入储层深部,是否能起到更大作用,时间更持久,还有待于以后研究和实践。毕业论文,蒸汽吞吐。。

(4)目前采用的热试油工艺是采用下隔热管柱,套管注氮,注蒸汽,焖井后换管柱进行试油,是否可以氮气与蒸汽一体化进行注采,利用注氮气保护油管、套管不受损害,补充地层能量,简化工艺流程,还有待于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兴友,大庆油田长春岭背斜带扶余油层沉积相特征,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第3期.
[2]杨庆杰,松辽盆地长春岭背斜带油气成藏过程探讨,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6月第29卷第3期.
[3]刘军,蒸汽吞吐工艺技术在试油井上研究与应用,油气井测试,2007年8月,第16卷第4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材料技术在发展太阳能电池的关键作用
下一篇论文:超稠油井筒降粘新工艺技术研究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节能减排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节能减排论文
读者推荐的节能减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