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水化热作用引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宽度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这里主要根据欧盟及德国现行最新规范,对水化热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宽度进行深入的剖析。主要以图表形式,通过对不同计算模型进行比较,针对构件在水化热产生的轴心力作用(没有其它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宽度进行分析,对于水化热产生的偏心力的作用我们将在以后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众所周知,混凝土在水化热作用下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些热能不能及时被释放出去,从而在混凝土构件内部聚集,造成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变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s和C一直对配筋有着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水化热,裂缝,配筋,轴心力,混凝土
 

在这里主要根据欧盟及德国现行最新规范,对水化热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宽度进行深入的剖析。主要以图表形式,通过对不同计算模型进行比较,针对构件在水化热产生的轴心力作用(没有其它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宽度进行分析,对于水化热产生的偏心力的作用我们将在以后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在德国对于水化热引起的裂缝计算方法有十余种,这里我们主要针对其中普遍被认可的三种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分别为《DIN1045-1》, 《WU-Richtlinie》,《Rissbreitenbeschränkungnach DIN 1045》Günter Meyer und Ralf Meyer.

众所周知,混凝土在水化热作用下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些热能不能及时被释放出去,从而在混凝土构件内部聚集,造成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变大。由于构件内部的混凝土受热彭胀,即使没有外力作用构件本身也会出现一定的裂缝,这也是规范制定一些基本的构造要求时,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水化热产生的拉力达到或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构件表面就会开始出现裂缝,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控制裂缝,严重时将会导致整个构件的破坏。而这种拉力又主要发生在混凝土硬化初期(3~5天),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影响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因素很多,比如: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粘结力,构件的截面尺寸(bxh),受拉钢筋的直径(ds)及种类,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有效的混凝土受拉区高度(C)等等。因此,在《DIN 1045-1》中规定了混凝土的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模型:

As = kc · k · fct,eff · Act /σs ,(1)

(1.1)

由图1首先可以看出混凝土受拉区高度(C)对裂缝宽度的影响(k为混凝土拉应力折减系数,kc为截面应力分配系数,ds修正后的钢筋直径,ds*最大钢筋直径)。论文参考网。裂缝宽度随着保护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次,从图中也可以看到随着截面高度的增加,水化热在构件内部产生的拉力不断增大,从而需要配置更多的钢筋来满足构件对裂缝宽度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式1为单纯从力学角度考虑,得到的最为保守的配筋上限值。公式1.1是考虑多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对公式1的结果进行了折减(kc是应力分配系数。k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折减系数)。但是,对于截面高度较叫小的构件(h≤300mm),不同的计算模型得到的钢筋截面面积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水化热产生的拉应力对小截面构件影响不大。而随着截面高度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变大,所需的钢筋截面面积也明显增加。

《WU-Richtlinie》是针对构件截面高度相对较小(h≤1.6m),构件的裂缝允许宽度小于0.3mm时,对水化热在构件内部产生的拉应力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或者说是对《DIN 1045-1》中的规定更严格的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图2)。

(2)

在这里混凝土的有效抗拉强度(fct,eff )取值为混凝土弯曲抗拉强度(0.5fct,m)。Fs为钢筋受到的拉力,Fcr为混凝土的开裂荷载,有效的混凝土受拉区高度(C)取2.5·d1(d1是受拉区钢筋中心到混凝土边缘的距离),且小于h/2。本文考虑的不是构件出现第一个裂缝的状态,而是构件出现多个均匀裂缝的状态。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构件出现第一个裂缝(Fs < Fcr)和多个裂缝(Fs > Fcr)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受力状态。这理我们只针对多个裂缝的状态进行分析。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钢筋直径对构件裂缝宽度的影响。钢筋直径越大,钢筋产生的应变(ε)就越大,在截面高度h不变的情况下,所选钢筋直径越大,满足构造要求所需的钢筋面积也就越大。由此可见,选择相对较小直径的钢筋,可以在满足结构构造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23-1Meyer教授是德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混凝土结构专家,他是德国混凝土结构规范《DIN》的制定与领导者,《Rissbreitenbeschränkungnach DIN 1045》是Meyer教授2007年出版的关于水化热作用下,混凝土构件产生的裂缝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遇到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Meyer 教授的理论,则是被普遍认可的参考依据。在这本书里,Meyer 教授对传统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论文参考网。首先,根据传统的理论,混凝土构件截面越大所需的钢筋面积也就越大,如果构件面积无限大,所需的钢筋面积也应该是无限大的。而实践证明,当构件的截面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配置更多的钢筋对裂缝的宽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此Meyer 教授提出了构件的有效截面高度理论,当构件截面尺寸大于2m时,只取最大的有效截面高度h′=1.2m。当构件截面高度小于80cm时,截面有效高度等于实际高度。在截面尺寸介于80cm~200cm时,用线性内插法计算。根据这一理论得出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构件截面面积的增加,构件的配筋有了一个绝对的上限值。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钢筋直径对配筋有着较大的影响,而结构的配筋也会因最大容许裂缝宽度(w)的变化而变化,。

13-1其次,在混凝土构件截面相对较小的前提下,Meyer 教授尤其针对影响裂缝宽度的重要系数k(混凝土有效抗拉强度折减系数)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剖析。传统理论认为截面高度h=300mm~800mm时,k值根据如图所示采用线性内插法,这也是现行规范所规定的计算方法。它的缺陷在于构件的配筋随着截面宽度的增加不是均匀的变化,而是在截面高度h=800mm时出现一个突变(如图1、3、4所示),同时计算结果也与实践有着相对较大的误差。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Meyer教授将k的取值做了一些调整,即将k值在h=300mm~800mm之间时不再采用线性内插法计算,而是在h=300mm~1000mm时,以如图所示的抛物线(虚线)来取值。这一方法不但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践,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前面所提到的配筋突变问题,使钢筋面积随构件截面面积的变化而均匀变化。如图4可见,k值的两种取值方法,最大偏差为7%(出现在构件截面高度h=500mm,有效的混凝土受拉区高度C=8cm)。当然,如果混凝土受拉区高度(C)或者最大容许裂缝宽度(w)发生改变,最大差值也会随之改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s和C一直对配筋有着较大的影响。由于钢筋直径的不同,配筋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另外对混凝土受拉区的有效高度(C)的取值,也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C的取值是恒定不变的,取受拉区钢筋中心到混凝土最外边缘距离(d1)的2.5倍;另一种观点认为,C应该是在2.5~5d1之间变化的。而本文则是以C=2.5d1为前提进行分析的。

前面,我们已经水化热产生的轴心力作用下,构件宽度(h≤1.6m)相对较小的情况做了分析比较。下面我们还将对构件宽度相对较宽(h>1.6m)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根据《DIN1045-1》(2008)所规定的最新计算方法,取(a)、(b)公式中计算结果相对较大者,如图5所示:

 

       
   

 

(a)(b)

由图5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混凝土的受拉区高度(C)对结构的配筋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钢筋直径对配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还有结构所允许的最大裂缝宽度(w)等等,只要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对结构的最小配筋率产生影响。论文参考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才能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

最后,我们将对三种计算模型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如图6所示。由图6我们可以看出,在构件截面高度(h)相对较小时,公式(1+1.1)的计算结果相对较为保守,而Meyer教授的计算结果则更加经济。当截面高度(h)相对较大时,公式(1)+(1.1)或者说根据《DIN1045-1》的计算结果,则比Meyer教授的理论更为经济。而《DIN 1045-1》中,最新公布的计算方法,公式(a)+(b)也还只是试验数据,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还有很多,随着计算模型不同,计算结果千差万别。我们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的探索,为了寻求一个即经济又安全的,关于水化热作用产生的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离散性较大,计算模型也不够精确,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出现,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寻找到一个理想的方法,使人们对水化热引起的裂缝宽度的计算更加简单、安全、准确。


【参考文献】
[1] DIN 1045-1:2001-07
[2] Richtlinie Wasserundurchlässige Bauwerkeaus Beton(WU-Richtlinie) ,Ausgabe November 2003
[3]Rissbreitenbeschränkung nach DIN 1045,Diagramme zur direkten Bemessung, 3.Aufgabe 2007, Günter Meyer/Ralf Meyer
[4]Begrenzung der Rissbreiten nach DIN 1045-1und WU-Richtlinie mit Bemessungs- schaubildern.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水化热产生的偏心力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影响
下一篇论文: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处理地基的原理与分析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建筑工程论文
最新建筑工程论文
读者推荐的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