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上述比例一次可加厚0.6~1.0,如一次加厚不够,还可重复以上过程继续加厚。黑度加厚效果见表2和图表2。
表2
序号
|
初始黑度
|
加厚后黑度
|
增加量
|
备注
|
1
|
1.20
|
1.82
|
0.62
|
|
2
|
1.26
|
2.10
|
0.84
|
|
3
|
1.30
|
2.22
|
0.92
|
|
4
|
1.32
|
2.30
|
0.98
|
|
5
|
1.36
|
2.40
|
1.04
|
|
6
|
1.44
|
2.45
|
1.01
|
|
7
|
1.58
|
2.42
|
0.84
|
|
8
|
1.64
|
2.52
|
0.88
|
|
9
|
1.72
|
2.65
|
0.93
|
|
图表2
2)硫液加厚法
药液配方:
漂白液A:水1000ml;溴化钾20g;赤血盐钾50 g
加厚液B:水1000ml;硫化钠20g
操作方法:
将底片彻底水洗后,漂白约3-5分钟,冷水漂白速度很慢,加热方法将漂白液A的温度提高到约40-50度,漂白速度能明显提高,使其由黑变成黄绿色半透明,漂白后水洗时间长些(不小于5分钟),将黄色洗掉,然后进入加厚液B中还原1-2分钟,一般十几秒钟即可见底片迅速变黑,应经常搅动并观察,直至全部变黑,此过程与加厚液温度无关,而且与加厚液时间无关,既只要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时间无效果,一般2分钟足够,使用中有白色沉淀出现。然后充分水洗并烘干,水洗时间长些有利于底片保存,最好采用干片机干燥,防止出现水迹,可在最后的水洗中加些表面活性剂,如白猫洗涤剂等。
注意全部过程中不可接触定影液,加厚后的底片表面黑亮,但在观片灯下可见有微黄现象,视觉效果不如铬法。减薄效果见下表3和图表3。
表3
序号
|
初始黑度
|
加厚后黑度
|
增加量
|
备注
|
1
|
1.42
|
1.90
|
0.48
|
|
2
|
1.45
|
1.89
|
0.44
|
|
3
|
1.47
|
2.01
|
0.52
|
|
4
|
1.57
|
1.98
|
0.41
|
|
5
|
1.65
|
2.05
|
0.40
|
|
6
|
1.69
|
2.15
|
0.38
|
|
7
|
1.75
|
2.30
|
0.55
|
|
8
|
1.78
|
2.33
|
0.55
|
|
图表3

4.经验总结
1)试验过的三种减薄或加厚处理都不需要暗室,可以在正常光线下进行。
2)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各种化学药液,可能产生不良化学反应。
3)底片经减薄或加厚处理以后,底片的表面色泽通常都会改变;铬法加厚效果明显,表面明显偏黄,比硫法要黄,但是在观片灯下观看时,效果很好,没有变黄的现象,而硫法却见到明显变黄,实践证明采用铬法加厚的底片与采用赤血盐钾减薄的底片外观和内在颜色基本相同。为了改善铬法的表面发黄的现象也可以通过在硫法的加厚液里迅速浸泡一下的办法使表面黄色变黑,还不影响加厚的量。
4)从理论上讲,底片经过加厚后银粒都会变粗,会影响放大效果,但是我们的射线底片不需放大,所以上述实验的几种方法在两倍放大镜下很难观察变粗现象,完全可以接受。
5)所有处理前的底片一定要充分润湿,处理过程中充分搅动,才能避免处理不均匀现象。
6)减薄过程最好逐渐处理,不要期望一次减低,否则容易出现减薄过度。
7)铬法之后可以采用硫法继续加厚,也可以用赤血盐法减薄;硫法之后不能再采用铬法处理,不能再使用赤血盐法减薄。
8)底片的密度较高者,加厚效果显著;底片的密度较低者,加厚效果差。对于密度严重不足(黑度小于0.8)的底片加厚效果不明显,最好是放弃重拍。
9)配比问题特别重要,比如:铬液加厚法如果配比不对,可能不但起不到加厚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减薄的作用。
10)化学药品有毒性,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在通风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箴.化工词典.第四版
[2]强天鹏.射线检测(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ⅡⅢ教材).云南科技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DL/T821-2002
[4]强天鹏,李衍.射线照相黑度值的重要性及其标准规定值的合理性.无损检测.第二十五卷第8期
[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射线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行业标准JB/T4730.2-200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