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简述煤层气成因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生成的气体分别称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根据成气作用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在早期生成原生生物成因气,在晚期形成次生生成因物气。原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沼泽环境中,煤的变质程度较低,镜质组反射率小于0.5%,处于泥炭褐煤阶段,埋深一般小于400米。次生生物成因气,指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伴随温度升高,煤分子结构由于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甲烷气体。
关键词:原生生物成因气,次生生物成因气,热成因气,镜质组反射率
 

被掩埋的植物体,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泥炭化作用阶段),泥炭又在地质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化(煤化作用阶段)。在成煤过程中,成煤物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挥发份和含水量减少,发热量和固碳量增加,同时也生成了以甲烷为主的气体。泥炭在煤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两个过程,即生物成因过程和热成因过程而生成气体。生成的气体分别称为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

1.生物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是相对温度小于五十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在煤层中生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决定作用,直接影响成气和成气量。所以成气环境要有利于微生物成长,一般要求大量有机物的快速沉积、充裕的空隙空间,低温和高PH 值的缺氧环境。生物成因气的碳源不相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二氧化碳还原形成甲烷;第二,醋酸、甲醇、甲胺等发酵形成甲烷。根据成气作用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原生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在早期生成原生生物成因气,在晚期形成次生生成因物气。

1.1原生生物成因气

原生生物成因气,形成于泥炭沼泽环境中,煤的变质程度较低,镜质组反射率小于0.5%,处于泥炭褐煤阶段,埋深一般小于400米。在这种环境下,由于温度较低,有机物结构不能发生变化而形成气体,该阶段形成的甲烷是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而形成的。

在泥炭沼泽环境中,随着上浮有机物不断沉积,达到一定厚度时,沉积环境变为还原性,而有机物上部仍为氧化性。虽然甲烷生成于还原环境,但是氧化环境为成气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氧化环境中,纤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煤的作用下可以形成单糖,单糖是形成甲烷的物质基础。下面以纤维素为例说明:

在氧化环境中,纤维素在酶的作用下水解:

(C6H12O6)n+ n H2O ——> n C6H12O6

还原环境中,单糖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甲烷:

C6H12O6——>C4H8O2+C2H402+CH4

乙酸在水中电离出乙酸根,继而被还原成甲烷:

CH3COO-+H2=CH4+CO2

同时,甲烷菌在辅酶作用下活化二氧化碳和氢气,使之还原为甲烷。

1.2次生生物成因气

次生生物成因气,指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伴随温度升高,煤分子结构由于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甲烷气体。从地质环境变化的角度来说,煤系地层在后期被构造作用抬升并剥蚀到近地表,细菌通过降水运移到煤层中,在相对低的温度条件下,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次生生物成因气与原生生物成因气成气条件有很大差异,一般要求:煤的变质程度处于褐煤焦煤阶段;煤系地层发生过抬升或隆起作用;煤层渗透效果好;有细菌运移到煤层中。

2.热成因气

随着煤层埋深不断增加、温度上升,煤的变质程度不断增加,生成了大量的甲烷和其他气体,该过程有机物不断脱碳、脱氢、富碳。生成气体的类型和生成气体量由煤阶决定,随着煤变质程度不断增加,成气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低变质阶段,即褐煤至长焰煤阶段(Ro<0.6%)。该阶段温度为75-90,埋深1.5-2千米,生气量大,生气量为38-168m3/t,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72%-92%,而烃类气体总量<20%,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较少。从化学变化的角度来讨论,该阶段主要发生脱水、脱羟基反应,前期主要生成水,后期二氧化碳和甲烷产量明显增加。从地质储存角度来讲,该阶段形成的气体大多逸散。

2.2中等变质阶段,即长焰煤到焦煤阶段(0.6%<Ro<1.9%)。该阶段温度为90—190摄氏度,埋深下限6千米。该阶段生气总量约为168——270m3/t ,其中国以烃类气体为主,可达70%—80% ,烃类以甲烷为主,重烃浓度明显增高,其中乙烷平均浓度为16%,丙烷浓度为5%,重烃浓度分别为:气煤11.4% ,肥煤4.43% ,焦煤6.22%, 瘦煤6.71% 。发表论文。该阶段所生气体以湿气为主。从化学变化的角度来讲,由于有机物中各种官能团活化能大小不同,在热力作用下,发生相应的分馏效应。该阶段可以分为三期:

2.2.1 早期(0.5%<Ro<0.8%),一含氧官能团的断裂为主,产生二氧化碳,芳香烃结构上烷烃支链部分断裂形成少量甲烷和乙烷以上的重烃。O/C骤降,由1.23降到0.12,发生脱碳作用。

2.2.2 中期(0.8%<Ro<1.3%),树脂等稳定组分有机物初步降解为沥青,芳香烃核结构烷烃支链断裂,形成含重烃的气体。发表论文。该阶段,H/C从1.76降到0.89,O/C从0.12降到0.05 。发表论文。

2.2.3 晚期(1.3%<Ro<1.9%),沥青等大分子烃类裂解形成含甲烷的气体。H/C降至0.48 ,O/C降至0.04 。

2.2.4高变质阶段,即瘦煤到无烟煤阶段(Ro>1.9%)。生气总量为270—420m3/t ,以烃类气体为主,可达到70%,其中绝大多数为甲烷,重烃浓度显著降低,其中贫煤浓度为1.26% ,无烟煤浓度为0.0985% 。该阶段所生气体绝大多情况下是干气,在我国只有局部地区是湿气。该阶段生气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再以烷烃支链断裂生气为主,而是以芳香烃核之间的缩合生气为主。

3.总结

综上所述,煤层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产物主要为甲烷,早期为生物气,中期为热解气,晚期为热裂气。早期有二氧化碳产生;在肥煤阶段有液态烃产生。由此可见,煤化作用非常复杂,需要详细分析和具体分析,对于个别问题,要用特殊方法解决。


参考文献:
[1] 傅雪海,秦勇,韦重韬.煤层气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2.
[2] 苏现波等.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方爱民,侯泉林,雷家锦,等.煤的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和富集的控制—以沁水盆地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 2003, 9(3): 378-383.
[4] 韦重韬.煤层甲烷地质演化史数值模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特种加工与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变革探讨
下一篇论文:简述双金属催化剂Au-Pd的制备方法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化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化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