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让学生知道教材的编排依据。在“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二节“烃的衍生物”在教材中。这种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烃的衍生物,教材的编排依据,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零碎的、片断的知识,是不易掌握和容易遗忘的,只有懂得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教材的编排依据,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有好处的。
我院化学课程选用的是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实用化学》,在“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二节“烃的衍生物”在教材中,共涉及到九类烃的衍生物,这一节在教材中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点,但每一类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有关化学方程式又比较多。因此,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节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本节的教材编排依据是什么呢?各类衍生物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同样,如何教好本节内容,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抓住教材的编排依据,用“一条主线”将各类衍生物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节内容是十分有益的。
在“烃的衍生物”一节中的九类衍生物,从表面上看各物质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是将九类烃的衍生物的顺序按照各种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这条主线编写的。所以,我在分析和理解编者的编排教材意图之后,将本节烃的衍生物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总结于一图(见下页)

说明:每一箭头上所表示的“+”号,是指该物质加在反应物上,“-”号是指该物质加在生成物上,“+”、 “-”号之间指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如:

一、图的特点:
1、将零碎的、片断的知识总结成为内在联系、形成网络的知识,将“烃的衍生物”一节九类衍生物归纳于一图,除了及个别化学方程式无法总结于图内,其它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总结于此图。该图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复习和记忆都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2、此图不仅能表示出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而且还列出了各类烃的衍生物的工业制法。论文参考。论文参考。例如图中所列的乙醛(CH3CHO),教材中讲述了乙醛共有两种化学性质(a、加成反应,b、氧化反应)和三种工业制法(a、乙醇氧化法,b、乙烯氧化法,c、乙炔水化法),在此图中可以看出乙醛的结构三个指出的箭头即两种化学性质(加氢还原成醇,银镜反应和费林反应)和三个指向箭头即三种工业制法。这对学生复习、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工业制法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
二、初步效果:
本学期,我在三个平行班讲授本节内容时,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A班按教材的内容逐节讲授,没有揭示烃的衍生物性质的内在联系,B班和C班直接讲此图的部分内容,揭示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结束时将此图完善,对这三个班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得到的初步效果为:
1、A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较慢,理解和记忆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始终由教师牵着走。而B班和C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应敏捷,各类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工业制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在大脑中建立联系网,学生学习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论文参考。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采用了按教材编排依据,讲授此图的方法教学受到了B班和C班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用这种方法教学,使学生解除了以为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就象学习无机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那样枯燥无味的偏见,提高了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兴趣,使学生知道了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同时对学生复习本节内容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B班和C班的学生在复习期间,只要对教材精读一、两遍,即可拋开课本,只理解和记忆此图,就能全面掌握本节内容,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在讲“烃”的一节时,没有揭示各类烃的内在联系,该节结束时三个班的测验成绩差别不大,但在“烃的衍生物”一节学习结束后,三个班的测验成绩相差较大,由下表可以看出其教学效果。
班 级 |
测验一平均成绩 |
测验二平均成绩 |
成绩提高率 |
A 班 |
71.5 |
68.0 |
-4.9% |
B 班 |
72.1 |
84.6 |
17.34% |
C 班 |
79.5 |
86.1 |
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