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云南生物产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体系研究

时间:2013-06-19  作者:杨文彩,王瑞杰,商茹,李丽艳

论文导读::本文在分析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定义了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度量指标:①项目完成效率;②成果数量和质量;③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力;④科研能力提升度;⑤团队协作满意度;⑥经费使用合理性等;然后提出了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架构;最后提出下一步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旨在发掘提升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科研团队,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1.引言

科研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同知识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团队形式聚在一起,通过发挥各自的智慧、相互协作,最终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有助于科技创新的实现。目前与团队协同效能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团队效能、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协同理论与协同技术等方面展开。团队效能方面,Henna的研究表明,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协同模式、设计目标的分享程度、设计过程的控制和个人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影响成果数量(服装设计数量)[1]。有学者基于“Input–Process–Output”模型针对医疗行业,研究团队结构特征、团队过程(社会情感行为)和团队效能(任务绩效、协作满意度、会议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团队过程在团队结构特征与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调节作用环境保护论文,但在团队结构特征与绩效之间只起到部分调节作用[2]。Federico提出了一个通过团队激励设计提高团队有效性的理论模型,指出针对团队成员采用不同的薪酬分配方式可以提高团队效能[3]。团队绩效方面, Margaret认为通过提升团队成员的决策、情景意识及沟通技能可以改进团队绩效[4]。曹科岩、龙君伟基于研究与开发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的实证研究表明,团队共享心智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分享行为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5]论文提纲怎么写。协同理论与协同技术方面,Tian 提出按小组成员的能力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来分配任务和资源,可以提高协同效率[6]。Liang Ying-Hu等基于商业资源共享程度和虚拟的商业集体技术提出了网络制造的应用平台网格结构,该平台被应用于一个大型电子制造公司,提高了公司的协同效率[7]。Tanja等以计算机协同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知识意识工具可以提高团队协同效率[8]

分析国内外文献可知,目前有关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研究团队绩效或团队效能影响因素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衡量团队绩效和团队效能时,大多采用项目产品生产的主观衡量指标或直接打分,对态度和行为产出考虑不多,而且很少考虑诸如能力提升度、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力、未来合作意愿、团队未来生存力等递延性的指标。如何增强团队效能或团队绩效的措施尚不多见等;要实现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高效科技创新,首先必须弄清楚“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测度、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然而相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以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为对象环境保护论文,重点探讨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内涵及体系架构。

2. 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内涵

2.1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定义

效能是效率与绩效的延伸,强调行为目的和手段的正确性、过程的高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活动,生物产业科学研究活动不但要有效率,更要有效能,即不但要求科研团队具备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探索有效科学手段正确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任何生态体必须与生态环境相互适应,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物质能量不断进化,才能有效发挥其存在的生态效能。根据这一观点,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具有“生态”效应,即团队协同生态效能。

本研究将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定义为:为既定的科研目标,一群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科研人员,通过分享各自的隐性知识,在和谐的科研环境中相互协作共同提升,在对科技创新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团队成员各自的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的一种科研效能环境保护论文,即团队科研能力高效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

2.2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工作的特征

“大科学”时代,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综合性日渐明显,科学研究活动的集体性、开放性日益凸显,以团队协同形式开展的科研活动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新方式。生物产业的科学研究呈现出由单一学科、单一部门走向多学科、综合化、多部门联合攻关、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的发展态势;比如,在研究适宜云南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多样性最佳套种模式,就需要农业机械、作物栽培、植物病理、运筹与优化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反复沟通、协调,才能够研究出“作物高产、少病虫害、高效机械化耕作”等最优配置的最佳套种模式,进一步促进云南的粮食安全。在这种新方式下,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的特征表现为:

1) 知识是基本的生产工具,且具有动态性(个人对新知识不断学习、吸收和转化)、异质性(学科领域的差异使团队成员对异质性知识有很高的互惠式依赖)和集成性(团队显性知识的有效交互和隐性知识有效转化产生的集成效应);

2) 工作方式以协同为主,科技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日趋复杂,需要多学科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不断交叉、相互渗透;

3) 科研目标具有挑战性、成果具有不确定性。

4) 科研工作过程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和认知匹配性等论文提纲怎么写。动态性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固定(可能是生物产业中的各种问题)、团队成员构成不稳定(根据需要,随时需要补充不同学科领域的异质性知识人员)、求解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多样化、工作过程非程序化及结果不确定等;协同性表现为:对科学问题感知、求解方法、工作模式等的协同,具体包括团队成员的思维协同、行为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协同、人脉资源和网络资源协同等;认知匹配性表现为:团队成员对科研目标、科研结果预期、知识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工作模式、异质性知识交互模式等的认知协调。

2.3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度量方法

按照国家对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云南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也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其含义有二:第一,科研团队协同研发能力的可持续性;第二环境保护论文,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即团队协同科研能力及生物产业创新的高效良性循环态势,为此,科研团队协同

表1 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度量指标

 

指标

含义

效率

在规定时间内既定目标的完成度如何,或者完成既定目标的速度如何?

成果

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后,取得的成果数量和质量如何,比如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著作、专利、实用化新技术或新产品等的数量和质量;

科技创新的持续贡献力

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是否是可直接使用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或者是研究成果对科技创新的直接贡献力度如何?

能力提升度

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项目完成后,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是否得到较大提升,或提升程度如何?

协作满意度

以团队协同的形式开展科研工作,项目完成后,各团队成员对整个系统工作过程的满意度评价如何;满意度高,则未来合作意愿强;

经费使用合理性

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科研目标所花费的研究经费是否合理;

生态效能高应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项目完成效率较高;②成果数量多、质量好;③对科技创新的持续贡献力大;④各成员的科研能力提升度明显(或者团队未来生存力强)⑤团队协作满意度高(或者未来合作意愿强烈);⑥完成项目的经费使用较合理;根据这些体现形式提出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度量指标如表1所示。

只用上述的任何一项或几项指标都不能全面的衡量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只有将上述各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组合,才能全面衡量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

3.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

科研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保护论文,要使科技创新具有可持续性,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也应具备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需要从人才构成方式、认知协调能力、团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科研素养、学历层次等方面来考察,因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能科研团队应符合图1所示的体系架构才可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4.总结

到目前为止,有关团队协同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多,对团队协同工作中的递延性指标关注得不够。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分析生物产业科研团队协同科研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定义了团队协同生态效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度量指标;同时提出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为寻求提升科研团队良性可持续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提出本课题下一步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1) 开发“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测度工具;

2) 构建“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

3) 探索影响“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关键因素;

4) 探明各种因素对“科研团队协同生态效能”的影响机理。

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科研管理部门制定团队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有效整合异质性知识资源、深度挖掘团队协作潜能、促进云南重大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Henna Lahti, Kai Hakkarainen.Collaboration patterns i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signing [J].Design Studies,2004,25(4):351-371
[2]Mei-Ling Wang,Wan-Yu Chen,Yen-Yu Lin, Bi-Fen Hsu. 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cross-functional teams inhospitals: Testing the I–P–O model [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Research 2010, (xxx):xxx–xxx
[3]Federico Aime, ChristopherJ.Meyer, Stephen E.Humphrey. Legitimacy of team rewards: Analyzing legitimacyas a condition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m incentive designs [J]. Journal ofBusiness Research, 2010, (63): 60–66
[4]Margaret T.Crichton. Improvingteam effectiveness using tactical decision games [J]. Safety Science, 2009(47): 330–336
[5]曹科岩,龙君伟.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2009,30(5):155-160
[6]Tian, Feng , Li, Renhou , etc.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works based on timed colored Petrinet [J]. Journal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03, 37(6):560-564
[7]Liang Ying - Hu, Song-Lin, etc.Study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grid application platform innetwork manufacture [J].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41(12):2060-2065
[8]Tanja Engelmann, Jessica Dehler,Daniel Bodemer, Jürgen Buder. Knowledge awareness in CSCL: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9, (25): 949–96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分析_脆弱性
下一篇论文:F工艺处理超高浓度印染废水工程实例_强化混凝-论文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环境保护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环境保护论文
读者推荐的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