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来看,国际贸易并非被动地取决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同时调节着国际分式,对国际分工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写道:“机器生产用相对少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工具等等的数量日益增加了,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就越分越细,因而社会生产部门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在生产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各个国家根据自己在生产商品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缩小劣势产品的生产。那么通过国际贸易这种方式,这个国家出口这种商品可以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就越多,这就促进该国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从而深化了国际分工。这不公充分利用本国生产要求,提高使用效能,而且节约了社会劳动,增加商品价值总量,获得了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更大的经济利益。我们把社会资源按照其规模、种类、结构配置到最优状态下,这样就不容易造成资源的结构性闲置和浪费。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提高出口附加值,大力增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那么它们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方式交换到更多的劣势商品,自己国家不需要再去生产这些劣势商品,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分工。由此可见,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的生产和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马克思同时指出了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与应用提高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马克思指出:“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例如:英国加工的是羊毛,德国加工的是麻,法国加工的是丝和麻,东印度和黎凡特(注:地中海东岸诸国的旧称。——编者注)加工的则是棉花等等。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任何科学技术进步的最初形态都是一些思想火花,而这些思想火花恰恰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的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人类利用这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产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利用新产品的交换,通过国际贸易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在国际贸易利益的驱动下,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新产品的生产,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格局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没有了国际贸易,就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换、协作和沟通,国际分工就失去了意义,国际分工就无法深化。国际分工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提升,都是把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说是国际分工构成了社会资源优化利用、合理配置的话,那么国际分工就是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只有通过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才会在利用高水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马克思: 《资本论》第2卷 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 汤在新: 《〈资本论〉续篇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8. 杨圣明:《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9. 李翀:《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构建》,中国财政经济出征社,2006年版
10. 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危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 成思危, 《东亚危机的分析与启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12. 胡曙门、门淑莲、张帆:《国际经济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征社,2005年版
14. 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 王绍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和政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年版
16. 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 文贯中、郑志海、王新奎、左学金:《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 陈平 马君潞:《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 石士钧:《国际贸易》,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
20. 洪远明 《经济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