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浪费 生态失衡 环境承载力下降
消费者环保偏好增强
 物流市场准入条件提高 政府环境监管加强 企业环境标准增强 绿色物流产业壁垒提高
 物流服务质量下降物流成本上升 物流业竞争力下降 物流业效益降低
物流产业规模萎缩 物流业上下游产业效率降低无法形成绿色物流产业
资源、物质中间环节耗费增加 资源、物质中间环节耗费降低
 资源充足 生态稳定 环境承载力高
消费者环保偏好稳定 物流市场准入条件适度 政府环境监管适度 企业环境标准稳定 绿色物流产业壁垒下降
物流服务质量上升物流成本下降 物流业竞争力上升 物流业效益上升
物流产业规模扩大 物流业上下游产业效率提高形成绿色物流产业
  
图 2 物化生态文明与绿色物流发展的动态关系
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所谓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绿色物流,它是生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满足客户要 求、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日标,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政 府和企业二者为双重实施主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遵循生态系统一般规律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正向和逆向移动与储存等活动为客体,进行生态设计、计划、执行与控制。
4.1 政府层面的策略
政府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宏观性的,旨在以生态文明对物流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
(1)加强舆论引导,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
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绿色物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另 一方面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分享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成果,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提高物 流资源的使用效率。
(2)通过制定政策,建立绿色物流技术标准,坚实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基础生态文明需要以先进的物流技术打造的绿色物流为基础,没有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支
持,就没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标准化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基础,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绿色物流 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强制性地限制和淘汰非绿色物流技术标准。目前我国物流业中的非标准 化设施、装备和行为相当普遍:一是各类运输方式间设备标准不统一,限制了多式联运的开 展;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三是信息技术不能自动实 现无缝衔接与处理,影响了数据共享。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对我国绿色 物流标准的制定进行宏观指导,在对国外相关标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已颁布的各 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及时淘汰落后 的标准,更新或增加通用性强、有利于环保的物流技术标准。[4]
(3)加快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利的政策保障,绿色物流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和施行,将为出
尽绿色物流、神态文明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现有的物流市场进行规范
管理,可以明令禁止非绿色物流的行为,尤其是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如运输工具的 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流通加工的废水排放污染水质,一次性包装的丢弃污染环境,等等。这既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使绿色物流建设有法可依。更能激 励企业提高环保意识、改善产品环保性能,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完善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降低生态资源消耗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流设施,政府要加
大建设力度。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的整 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 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关系,使不同行业、 不同部门和不同投资者的物流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降 低生态资源消耗。
4.2 企业层面的策略
企业也应制定相应的绿色物流发展策略,全面降低物流各个环节造成的生态承载压力, 以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1)加强绿色运输管理绿色运输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对企业而言,实施途径主要包括:首先
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 减排的目标。其次是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交叉和重复运输,使用 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环境危害。
(2)加强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要求按照循环经济中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推广无毒、无害、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