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江西厚源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图文)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2.3.4 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划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原生矿石。在矿(化)体顶部出现氧化流失带,氧化带主要为褐铁矿石,部分具工业价值,向下依次为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原生带,银金矿主要富集在氧化物带的下部到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赋矿岩石以黄铁褐铁矿化蚀变岩为主,即混合矿石,大多达到最低工业品位,具工业价值。在原生带中银金品位总体偏低。

矿石工业类型有银金矿石和银金铅锌矿石,以前者为主。前者矿物成分主要为褐铁矿、黄铁矿、银金矿等,偶见少量方铅矿;后者矿物成分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银金矿等。

2.4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划分

根据矿石类型和成矿作用,初步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六个成矿阶段。

第一成矿期:为长石—黑云母—硫化物阶段,在残余气液对围岩产生交代蚀变作用的同时,伴有稀散浸染状黄铁矿弱矿化,称为先锋矿化,但未形成具工业意义的矿化。

第二成矿期:为主要成矿期,包括4个成矿阶段,先后依次为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多金属阶段(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闪锌矿)和石英—碳酸盐阶段,主要矿化阶段是第二、三硫化物大量出现阶段。

第三成矿期(即表生成矿期):为次生氧化物阶段,出现褐铁矿,可形成次生富集带,银金品位大大提高。

3 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

3.1 控矿因素

3.1.1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周围广泛发育新元古界万源岩组变质岩系。据矿区变质岩中119个样品统计,Au、Ag平均丰度值分别为6.296 ng/g、0.537μg/g,浓集系数分别为1.46和7.67,它既是厚源矿床成矿提供部分物质基础的初始矿源层,也是厚源银金矿化富集的容矿围岩。

矿区内有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侵入,岩体边缘具混合岩化作用,据82个样品统计, Au、Ag平均丰度值分别为10.31 ng/g、0.65μg/g,丰度值均高于变质岩,为区内又一重要“矿源岩”,同时也为银金矿的富集提供了成矿热液和热源。

由此可知,厚源银金矿床的形成与区内成矿元素高含量的地球化学背景有关,特别是与变质岩及花岗岩有密切联系。各岩石矿化元素丰度值见表1。

表1矿区各类岩石矿化元素丰度值统计一览表

岩石类型 区域变质岩(119) 岩浆岩(82) 蚀变构造岩(14)
特征值 元素 平均值 维氏值 浓集系数 平均值 维氏值 浓集系数 平均值 维氏值 浓集系数
Au (ng/g) 6.296 4.3 1.46 10.31 4.5 2.29 71.94 4.3 16.73
Ag(μg/g) 0.537 0.07 7.67 0.65 0.05 13 4.33 0.07 61.81
As(μg/g) 23.47 1.7 13.8 25.15 1.5 16.76 292.9 1.7 172.3
Cu(μg/g) 73.42 47 1.56 63.28 20 3.16 61.48 47 1.31
Pb(μg/g) 53.48 16 3.34 110.2 20 5.51 176 16 11
Zn(μg/g) 111.98 83 1.35 80.14 60 1.33 308.7 83 3.72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样品个数

3.1.2 成矿温度

厚源银金矿(化)体为似层状、透镜状,其成矿期蚀变矿物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蚀变矿物,因此认为矿(化)体成矿温度属中—低温。

3.1.3 成因模式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尤为发育,主要是加里东晚期南华造山带中的东西向断裂构造,断裂带有规律地分布于岩石中,断裂下切深度大,其内发育大量脆性变形的构造岩,并普遍发生破碎,为成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容矿空间。断裂带内岩石具充填交代作用,部分地段石英脉充填到断裂内,交代构造角砾岩,且直接形成矿(化)体,矿(化)体的形态、产状、规模严格受断裂控制。因此寻找硅化构造破碎带是具体的找矿前提,破碎带控制了矿床的定位和展布。

在加里东运动构造晚期,华南板块开始褶皱回返。在东西向断裂构造系统支配下,地壳深部应力释放,地下热流不断增加,基底构造层中的低熔矿物(长石等)首先熔融,与变质岩中的粒间溶液混合成变质热液,加里东晚期岩浆侵入,产生大量岩浆热液,两者共同形成硅酸盐热流体。在热流体的作用下,萃取围岩中大量的金银等成矿元素,使分散的金银溶液活化迁移,伴随碱交代作用,进入低能位的断裂构造。随着物化条件的改变,在温压梯度驱使下,导致银金的沉淀析出,在局部地段形成富银金矿(化)体。

3.2 成矿规律分析

a、矿化带产于新元古界变质岩区隆起带及其边缘,变质地层层位含银金丰度值较高,为成矿提供充足的矿质来源。

b、区域断裂构造发育,成矿作用具后生性和叠加性。东西向断裂构造是区内最主要的控矿构造,控制银金矿化的分布,次为北东向断裂。脆性断裂为银金的运移、富集提供了场所。

c、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岩石丰度值高于变质岩,成为区内又一重要成矿物质组分来源。岩浆侵入过程中,产出大量的岩浆热液,为成矿流体的形成和银金的活化迁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促进银金的进一步富集。

d、矿(化)体沿走向厚度、品位总体变化较大,地表普遍具次生富集作用,部分地段形成富银金矿;往倾向方向延深多为原生矿石,但品位变贫。

e、银金的富集与蚀变关系密切。硅化强度中等,岩石较破碎,围岩中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发育地段,矿石品位相对要高,如伴生有铅锌矿化,银品位会更高。

f、矿化带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等距分布的特征,间隔200—400m。

3.3 矿床成因初探

本矿床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晋宁期区域变质和加里东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两个主要成矿时期,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成矿作用多成因的多元成矿特征,成矿温度属中低温(多金属硫化物组合为主),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本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动力变质热液交代(充填)蚀变岩型矿床。


参考 文 献
1. 房立民,杨振声,李勤等《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淮南潘一矿4煤与5煤地质特征研究
下一篇论文:内蒙古科右前旗巴根黑格其尔锌矿床地质特征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地质论文
最新地质论文
读者推荐的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