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鳄鱼爬山危岩体变形监测_丹霞山-论文网

时间:2013-12-04  作者:陈保林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丹霞山风景区危岩体变形监测的必然性,并以长老峰景区鳄鱼爬山地质灾害监测点为例介绍了危岩体监测的目的、所用仪器、方法、可靠性分析及精度要求,通过对实际监测数据的整理,绘制出了时间位移曲线图,直观的反映出灾害体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能及时提供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探讨景区内其它危岩体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定的经验,对丹霞山风景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及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危岩体,变形监测,地质灾害,丹霞山

前言

丹霞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南岭山脉中段的山间盆地。丹霞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和典型代表,是国际地学界研究丹霞地貌的核心区域。2006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申遗工作,2007年作为提名地之一,参加“中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丹霞山位地貌类型为丹霞地貌,是一种发育在红色陆相碎屑岩基础上,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特殊地貌。丹霞地貌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大多山块成弧立状,山块与山块间多无山脊相连,景区地层因受到大节理交错切割,均形成块状或条状岩块,流水顺裂隙的下切强度大,岩块被分割为相对孤立的山块,坡面崩塌使山块缩小为墙状、堡状、柱状、锥状,少数保留为梁状。

丹霞山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降雨日平均每年有172天,但分配不均,1~9月每月在10天以上,其中2~6月在15日以上,5月长达20日。丹霞山各月相对湿度在71~83%之间,春季和夏初较大,秋冬较小。

长期以来,丹霞岩壁不断经受垂直节理、流水切割侵蚀、边坡崩塌后退等外地质作用的影响,形成潜在威胁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丹霞山风景区内山高坡陡,必须通过长期的动态测量,监测岩石的风化剥蚀速度、边坡崩塌体的后退速度,进行分析、研究丹霞地貌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对危岩的动态监测,获取监测点的形变数据,掌握危岩的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景区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尽量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危岩体变形监测的方法探讨势在必行。

2实例介绍

危岩体后部主控结构面的断裂扩展过程是危岩体稳定性衰减的根本原因,关系到危岩体自稳时间的长短[2]。丹霞山风景区内监测点布置在人流比较密集的景点附近,也就是危害程度大、危险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于危害程度较大的大型地质灾害体,需选择专业程度较高的监测技术方法,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维护。下面以鳄鱼爬山危岩体为例,介绍其灾害类型、规模、致灾原因、危险性及危险程度等基本情况及其所选用的危岩体变形监测方法。

鳄鱼爬山灾害隐患点出露地层为古近系古新统丹霞组KEd,岩性为层状紫红色砂岩、砂砾岩,微地貌为陡崖,年均降雨量为1766mm,日最大降雨量为94mm。该地质灾害类型属于中型,沿陡崖有大小不一的岩块与母体间分离,呈北东~南西走向分布,其中危险性较大的一块危岩体规模为60m×100m×7m,体积约42000m3,坡度60°,坡向321°,呈层状结构,倒挂式崩塌,节理裂隙面长达60m,中下部可见三条大型拉张裂缝,已崩落一块堆积路旁,直接危险景区道路交通安全,中部堆积大量剥落的堆积物。主要致灾原因为红褐色砂岩岩体长期风化、溶蚀、雨水冲刷,造成崩塌隐患体剥离母岩,在重力作用下坠落。

该地灾害隐患主要威胁景区游客及道路交通安全,危险性较大,危害程度中等,应采取专业监测等防治措施。下面以此为例介绍丹霞山风景区内危岩体变形监测项目的监测指标、使用仪器及方法,并通过实际监测数据的处理,向读者展示出曲线位移成果图。

2.1选点、埋石及选标

原则上,测站点,定向点,监测点均要选择在基岩体上。定向点最少要有2点,并与测站点组成有利的几何图形。监测点应与变形体牢固结合,并选择在变形幅度、变形速率大的部位,且能控制变形体的范围。

考虑到监测体表面均为陡岩的直立石,因而在监测体表面凿岩,形成石槽,其底石30×30cm,高30cm,在其底石靠内侧凿出20×20cm,深10cm的方坑,灌注C20碎石(碎石可换成石末),高15cm,并埋没棱镜基座,连接部分顶部露出5-10cm,以便安装永久型棱镜。

2.2监测目的、指标及使用仪器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地质监测的主要目的:1通过长期的动态测量,监测岩石的风化剥蚀速度、边坡崩塌体的后退速度,进行分析、研究丹霞地貌的发展过程。2通过对危岩的动态监测,获取监测点的形变数据,掌握危岩的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景区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尽量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监测指标为监测点的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和变形位移速率。所使用的仪器为测角精度1秒、测距精度+-(2mm+2ppm)的topconGPT7501全站式电子速仪。

2.3大地测量法监测

大地测量法的特点是投入快、精度高、监控面广、直观、安全,便于确定危岩体位移方向及变形速率。鳄鱼爬山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以已有的广东省国土厅提供的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两个C级GPS控制点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点,布设控制网点。该点包括三个控制点(其中一个控制点为观测点)组成一个控制网、四个棱镜组监测点(见图1),以其中的控制点为测站点对监测点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获取各监测点的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根据上述数据绘制各监测点的时间与位移量曲线图,以便分析、判断各监测点的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

2.4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及精度要求

只有监测数据可靠、其精度在允许范围内,变形才能反映出危岩体的真正变形状态,否则会造成误导甚至错误的判断和评价。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超深水井浅层地质灾害的种类分析_浅层气-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重视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地质论文
最新地质论文
读者推荐的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