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城市节能与能源循环利用
能源转化使用效率的提高包含了节能措施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城市的节能不仅要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还要控制与能源消耗有关的服务需求,即通过减少需求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9]
城市节能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大力加强建筑节能,一方面采用新的节能材料和设备,另一方面研究开发红外热反射技术、高效节能玻璃、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建筑节能计算机技术等新的建筑节能技术,。论文写作,新能源城市发展。[10]
城市生活垃圾这一“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已被公认是一种可提供能源的资源,采用高效流化床焚烧技术处理固态垃圾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完成垃圾处理的同时,获得的能源可用于城市热能和电力供应。[11]而城市污水下水道污泥同样可以通过高压热裂解、蒸馏等化学物理手段制造液体燃料[12]。作为城市能源的有力供应。
9.2绿色能源的应用以及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还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开发绿色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13]
氢能汽车的使用是目前氢能利用的一大亮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建设生态、环保城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大连、郑州等20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工作。本届世博会上世博园区的196辆观光车采用了安全、便捷、环保的氢燃料。同时配套建设的加氢站是目前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一座加氢站。
而太阳能技术是解决未来城市能源问题最重要的突破口,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太阳能的城市,通过太阳能的规模化应用,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比赛场地及其相关场所90%使用太阳能照明。青岛奥帆中心安装采用了太阳能景观灯,此类太阳能路灯工程在国内已有很多。[14]通过太阳能屋顶或幕墙等方式,利用光伏组件收集太阳能,产生电能后向住户供电。也可以与公共电网相连接,组成并网光伏系统。这种并网系统因有太阳能、公共电网同时给负载供电,既充分利用了光伏系统所发的电能,供电可靠性又得以增强;同时,建筑本身消耗不完的电量也可反馈给电网,起到调峰作用。论文写作,新能源城市发展。论文写作,新能源城市发展。
风能也在新型城市的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素有“煤电之城”美誉的阜新市正在打造百万千瓦风电城。年发电量可达到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11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4万多吨,减少废渣排放5万多吨。[15]
方兴未艾的生物能源也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新助力,利用生物技术发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建造大规模沼气工厂,可为城市供热和提供燃气。回收地沟油等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可用于车辆驱动和工业生产。
海洋潮汐能和地热能同样是新能源的有力组成,我国共拥有20多座潮汐电站,浙江温岭的江厦电站市我国第一座潮汐电站,已经安全运行31年,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西藏的羊八井地热电站总装机2.5万千瓦。为日光之城拉萨供电已超过14亿千瓦小时,达到拉萨总用电量的80%。高原之城的生活离不开涌动于地壳深处的热力。
在城市新能源的法规条例方面,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在近年来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5000万元至8000万元不等的专项补助。[16]
9.3新能源技术在未来城市中的应用展望
本届世博会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向人们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展现了可再生清洁能源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面向未来,我国政府将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让科学技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1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同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是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未来城市向着多元化、综合性发展。当前,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未来城市是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是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论文写作,新能源城市发展。城市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等基本需要。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城市环境的连续和美化,城市传统的回归和借用等等,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和重视。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归根于新能源技术所将推动的社会转变、城市的创新将引领人们走向21世纪,这一“新的城市世纪”。
参考文献:
[1]可再生能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沈清基《城市规划》2006年第30卷第7期
[2]ElectrifyingAmerica:SocialMeaningsofaNewTechnology,1880-1940.DavidE.NyeCambridge:MITPress,1990.
[3]EnergyTransitions:ACuriousHistory,RichardRhodes.StanfordUniversity.September19,2007
[4]ThebigsmokeLondon,Brimblecombe,Methuen.p.30.1987
[5]EnergyGeneratingaCulture:EarlyAmericanCoalMinersandCoalMiningCulture,MatthewP.Bachand,Yale-NewHavenTeachersInstitute.ContentsofCurriculumUnitApril04,2001
[6]北美的城市蔓延与规划对策及其启示谷凯《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7]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章辛平张银太《城市发展研究》15卷2008年4期
[8]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夏堃堡《环境保护》,2008,(3).
[9]城市发展的能源效率政策—建筑和交通部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
[10]关于建筑生态节能的探讨刘辉煌《山西建筑》第35卷第2期,2009年1月
[11]国内外城市垃圾流化床焚烧技术的特点及分析岑宇虹李晓东《新能源》.2000.22(12)pp109-114
[12]城市垃圾的能源利用技术战廷文等《应用能源技术》,2002,(5)
[13]关注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在“首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上的致辞龙永枢《中国城市经济》2007
[14]太阳能路灯在城市中的应用探讨王晏甘贵林《青海科技》2008年第4期
[15]风电新能源城市新思路汪云杰《今日辽宁》2009.01
[16]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建[2009]305号2009年7月6日
[17]科技创新是人类迈向未来世界的引擎万钢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主题论坛无锡2010年6月20日
ConsumingPower:ACulturalHistoryofAmericanEnergies.Cambridge:MITPress,1998,paperback,1999.331pp.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